当前位置: 仰光 >> 仰光物价 >> 旅缅纪行之十三两座印度教寺庙
这几天在仰光,看到了许多座大同小异的佛教寺庙,说实在的,真有点视觉疲劳。3月19日早晨,我从牟刚寺出来,继续向东走,在牟刚路的路边,看到了一座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寺庙,那种艳丽丰富的颜色,独特繁复的雕塑,让我耳目一新。因为不认识上面的文字,我就把照片传给张文峰先生,他告诉我,这是印度教神庙。关于印度教,以前多少了解一点,但是亲眼见到印度教神庙,这还是第一次。
缅甸是个佛教国度,信佛的人达到80%以上,但也不排斥其他宗教,印度教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在缅甸,信奉印度教的人有50多万,在缅甸全国仍有一千多座印度教寺庙。印度教是随着印度人的迁入而带来的。
那么印度人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迁居缅甸的呢?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印度人就开始移民缅甸,其路线有两条,一路从阿萨姆从陆路进入上缅甸,一路从南印度海路进入下缅甸。但在19世纪之前,来缅的印度人极少,只是缅甸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才形成了印度人进入缅甸的高潮。
从年到年,经过三次英缅战争,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印度与缅甸的国界消失了,印度人可以自由地出入缅甸,这时,大批印度人进入了缅甸。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进入缅甸的印度人,大约万人。这些进入缅甸的印度人,占据着政府机关、金融、商业、医生、律师等重要工作岗位。在缅甸人看来,印度人不但是英殖民者的“帮凶”,而且还抢了他们的饭碗,这就必然要引起冲突。年首次暴发了缅甸人与印度人的冲突,导致近5万印度人返回家园。年日本占领缅甸后,大约又有50多万印度人返回家园。年缅甸独立后,颁布了《缅甸联邦入籍法》,入籍的印度人不到5万人。年缅甸通过《企业国有化法》,印度人的许多企事业被收归国有,又有17万多印度人离开缅甸。年颁布《缅甸公民法》,印度人被排除在个民族之外。到目前为止,至少还有万左右的印度人生活在缅甸。
随着印度人进入缅甸,印度教也尾随而来。关于印度教的起源与发展,汪永平、孙晨蕾所著《南印度印度教神庙建筑》一书写道:“印度教是印度各宗教中信仰最多的宗教,它并没有明确的创始时间以及创始人,它的形成更深地反映了印度次大陆古老地区的文明。其发展经历了早期吠陀时代的吠陀教、后期吠陀时代的婆罗门教、以及沙门思潮时代的新婆罗门教,最终在改革后形成成熟的印度教……”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时候,居于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来到了印度这块神奇的土地,经过长时期与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的争战与融合,形成了吠陀教。吠陀教是万物有灵的多神教。到了吠陀时代后期,由于婆罗门权力与地位的大幅提高和大量宗教经典的出现,原来以崇拜自然为基础的吠陀教逐渐转变为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为主的婆罗门教。到了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反对婆罗门特权地位的“沙门思潮”。这一思潮包括佛教与耆那教,它们主张思想自由与社会平等,因此吸引了大批信众,婆罗门教开始式微。又经历了一百多年后的笈多王朝,重新开始推崇婆罗门教。公元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这时的婆罗门教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因此人们称它为“新婆罗门教”,也就是印度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尊奉的神灵大致差不多,均把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尊为三大主神。围绕着三大主神,又形成了一系列神的谱系,这就是印度教神庙上会有那么神像的原因。
有人把印度教在缅甸的发展与传播分为四个时期:一、传入阶段。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或者更早些时候,由一位来自印度迦毗罗卫地区的名叫阿毗罗阇的首领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建立了太公王国,同时将印度教(婆罗门教)带入缅甸。二、发展阶段。太公王国之后的古骠国,是印度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太公王国之后的骠国经历了毗湿奴城、汉林城、室利差旦罗城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的毗湿奴城时期大约在公元1世纪至5世纪。毗湿奴就是印度教三位主神之一,这座城的存在,充分说明印度教在缅甸的影响。三、衰落阶段。年建立的蒲甘王朝,将佛教定为国教,印度教的发展受到限制,开始逐渐衰退。四、残留阶段。从贡榜王朝到现在,印度教只存在于印度移民中,多数缅甸人已经不在信仰,但其影响仍然存在。我眼前的这座印度教神庙就是证明。
这是一座典型的南印度教瞿布罗式建筑。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底座为长方形,从下往上逐渐内收,形成梯形。四面均布满了各种线脚和人物塑像,人物繁多,色彩鲜艳,让人目不暇接。最上部是圆筒形条状盖石,上面有一排宝瓶。瞿布罗意译为门塔,那就是说,我眼前这座塔式建筑,是建在大门之上的。
门塔共有三层,下面开门,三层门的左右各有一尊神像,腿的颜色或红或蓝,生有四臂,手中各有一种法器,分别是海螺、神盘、神杖和莲花。他应该就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另有五个头的神灵,手里拿着一把三股叉,他应该是另一位主神湿婆。因印度教三位主神都有许多化身,要想一一辨认出来,那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眼前的这座寺庙的名称为:“SRIKALYANAVENKATESAPERUMALTEMPL。”从这个名称上看,这座寺庙不是来自印度,而是斯里兰卡。第一个词“SRI”就是斯里兰卡的缩写,第二个词“KALYANA”,汉译为迦尔耶那,是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附近的一座小城。由此可知,这座寺庙原建在那座小城里,我眼前的这座,是仿照那座寺庙而建。因没有开门,所以我没能进去。
感觉出来的时间不短了,走出来的路也很长了,便决定往回走。我沿着牟刚路向北,又走到Kanbard路上来,准备沿着这条路往回走。我来的时候走的是路的南侧,往回走的是路的北侧。
往回走不远,有一条向北延伸的小路,它的名字叫Kanbestationrd。往里不远,又看到一座寺庙,跟我刚才看的那座十分相近,走过去一看,门开着,就走了进去。与我刚才看的那座不同的是,门塔并不临街,外面是围墙,主殿在院内正中,门塔在主殿的门上,正对着大门。庙上没有名称,我在仰光地图上查到了这座寺庙,它的名称是:“MuruganHinduTemple。”翻译成汉语应该是“穆鲁甘印度教神庙”。由此得知,这是一座专门祭祀穆鲁干的神庙。
穆鲁甘是湿婆和帕尔瓦蒂生的儿子,是位叱诧风云的战神。围墙大门上边正中那尊像就是穆鲁甘,他一手持矛,一手持棍,是个武士的形象。靠东那尊长着象鼻子的神,是他的弟弟伽内什,被称为象鼻神。西边那尊不知道是什么神。围墙上有两只巨大的孔雀,应该是穆鲁甘的坐骑。
主殿的大门与围墙的大门成一条直线,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高大的门塔,要比我刚才看的那座高一些,塔上神的形象大致差不多,颜色也差不多。走进殿内,看到了一只黑色的孔雀,那应该是穆鲁甘的坐骑。还有一只黑色的牛,这大概是湿婆的坐骑南迪。通往圣室的门两侧,也有两尊黑色的神灵。圣室的主神应该是湿婆。围绕着圣室有一圈走廊,两侧也都是各种各样的神像。其中有个黑色柱形的东西,上面披着一些鲜花,那可能就是湿婆的生殖器形象——林伽。我从主殿里出来,又绕着主殿转了一圈,看到殿的角上也都有精美的装饰。后部没有什么内容,在北侧看到了一棵菩提树,上面结了些圆形的果子。在东北角,还有一些神像,黑色居多,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穆鲁甘崇拜,发源于印度泰米尔地区,但在斯里兰卡却十分的盛行,有许多供奉穆鲁甘的神庙。我分析,这座神庙也应该是从斯里兰卡传过来的。后来我查了一下仰光地图,发现在这周围至少有五座印度教神庙,并且都跟斯里兰卡有关。这应该是一个印度人的居住区,可能大多来自斯里兰卡。
离开印度教神庙,又沿路往回走。走到一处院落前,看颜色应该跟佛教有关,我就走了进去。看到了一座教室,看到一些孩子坐在地,有个僧人正在给他们讲课。这就是修道院,在仰光,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修道院。我还走进了一个贫民区,那里的木板房一个挨着一个,就像是鸽子笼。但在最显著的位置上有个佛龛,里面供奉着佛像。由此可见缅甸人信佛的一斑。
年8月11日第一稿
年10月3日第二稿
梅庆吉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