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仰光 >> 仰光天气 >> 禅修者小参引导音频文字
中译者序
禅修者小参引导
箴言一
身体目标的三个面向
名色法的三种特质
第二箴言
第三与第四箴言
第五箴言
第六箴言
第七箴言
全球马哈希传承禅修中心介绍七清净及十六观智中译者序
cira?ti??hatusaddhammo,dhammehontusagāravāsabbepisattā
愿妙法久住,愿众生以法为尊。
《禅修者小参引导》(GuidanceforYogisatInverviewbySayādawUPa?dita)这版本是根据如来禅修中心(TathāgataMeditationCenter,简称TMC)整理的版本,可由网络下载。相较年马来西亚出版的小册子,TMC版本整理的内容修饰一些口语上的重复并且排版较为工整。这份译稿把TMC网络版的英文与巴利文打字的错误做了一些修正。
禅修者小参引导
尽管禅师已教导了禅修方法,有些禅修者仍然无法正确地练习,而且小参时无法向禅师报告他们的修习体验。虽然有一些禅修者可以练习得很顺利,但却不能完整地描述自身修习的历程。因此,这段开示是为了帮助禅修者能有条不紊地向禅师报告:他们在禅修过程中如何进行练习,又观察到什么现象和体验。
就禅修方法而言,马哈希大师(MahāsiSayādaw,-)曾为初学禅修者,录制一段简要开示。一开始就是谈正念禅修(Satipa??hāna)的基本目标,也就是腹部的上升与下降(起、伏)。
根据佛典的解释,我们是由不断生灭的名色法(身心现象)所组成。禅修者应该能透过正念,在六根门体验生灭过程。例如,眼睛与视觉景象都是色法(物质现象),眼识则是名法(心理现象)。同样地,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心理活动及手臂屈伸、转身、弯腰或步行等身体动作,也都是名色现象。马哈希大师教导禅修者,要在各种目标──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目标──变得明显时,贴近去观察它们。
即使马哈希大师的教导已经非常明白易懂,然而禅修者实际操作时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帮助禅修者克服这些困难,禅修中心的禅师们为初学者说明,该如何观察基本目标──如腹部的上升与下降(起、伏),以及如何在其他目标如杂念、感受、景象、声音等出现时,加以观察。然而,一些初学者仍无法恰当地练习,也不能够清楚地报告他们的修习历程。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禅师们设计了下列方便记忆、有助理解的箴言。
箴言一
「报告你如何观察基本目标,又经验到什么感受。」
禅修者在坐禅练习时,应如实心系的基本目标,即呼吸时的腹部上升与下降(起、伏)。如果缺乏其他显著的目标,禅修者应该持续地观察基本目标。〔如果其他显著的目标出现〕,应该观察其他目标,直到其灭去后,再回到基本目标上。
禅修者必须能够报告,他如何观察腹部上升移动的整个过程。一吸气时,腹部便上升,继续吸气时,腹部会持续上升。吸气结束时,腹部上升移动结束。
观察腹部的上升移动时,应该经历、了知整个移动过程。经典说:sabba-kāya-pa?isa?vedī〔了知一切身〕,这是指应该尽可能持续地(没有中断地)观察整个腹部上升移动过程中所包含的色法现象。
禅修者应该把注意观察的心专注在腹部的上升移动过程,包含其开始到结束的所有步骤。初学者刚开始可能没有办法观察到移动过程中所有的步骤,不过他应该想办法努力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鼓励禅修者如此努力练习,以确保心对目标有认真充足的专注力。
禅修者应该要能够报告: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专注力能够观察目标;能观察的心是否和目标同时生起;是否有能力观察整个腹部移动的连续阶段。如果他能够观察到目标,那么他「观见」什么?也就是说,他体验了什么?他不应该报告其他(不相关)的事,应该要能够(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目标及(实际)经验到的腹部上升移动。
在此禅修练习方法中有两个要素:一是所注意的目标;二是对目标的觉察。禅修者基于这两个要素,才能够描述他「观见」或经历什么。
在此,就基本目标而言,禅修者必须要能报告,觉察力与目标(腹部的上升)的移动是否同步。如果是,禅修者「观见」(觉察到)什么?是腹部本身?上升移动的形态?或是腹部上升时的绷紧与移动?
身体目标的三个面向
当禅修者观察腹部上升这个目标时,他可能看见或经验到下列这三个面向中的一个:
1.形状(sa??hāna/santhāna)
2.移动的形态(ākāra)
3.本质(sabhāva)禅修者观察腹部的上升时,腹部的形状也许会变得很明显。或者他可能会看到腹部的移动形态──腹部从扁平的状态逐渐膨胀,然后膨胀停止,开始收缩。在「观见」目标的本质之前,他可能会先观察到这两个面向。
事实上「观见」腹部的形状与移动形态,并不是毗婆舍那。禅修者必须超越目标的形状与移动形态,「观见」目标的本质,也就是,腹部上升时出现的绷紧和移动的感觉。禅修者如果专注地观察目标,就会「观见」这些本质。他要在小参时描述这些本质。但是,他必须向禅师报告他自身真正的体验,而不是他想象中所看见的。
禅修者也要能够观察、「观见」腹部下降的过程,并且清楚描述他的体验。行禅时也是要如此。当脚提起时,他是否可以同步地观察到脚步逐渐提起──从开始到结束的移动?如果他可以这么做,他「观见」什么?他「观见」到脚或脚提起的形态?或感觉到脚变轻且往上升,或者脚变紧且有被推动的感觉?
他应该依自身体验来报告三个面向中的任一个面向。当他(在跨步的过程中)把脚推向前时,他的心是否同步在观察脚的移动?在此同时他「观见」到什么?他「观见」到脚,或脚往前推的形态?或某些本质,例如感觉脚被从后方推移,或由前方拉动。同样地,放下脚时,他是否能够观察或注意到脚逐渐放下──从开始到碰触地板的移动?他观见到脚,或脚放下的形态?或是观见到一些本质,例如脚变轻、变柔软?
观察其他禅修目标──例如手臂弯曲、伸直,转身或弯腰,改采坐姿或站姿之时,也是要如此报告三个面向。针对这些现象,禅修者是否能够同步观察这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现象?对禅修者而言,很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报告限定在禅修目标的这三个面向,不要报告杂乱的琐事。
名色法的三种特质
禅修者应该了解名/色(精神/物质)现象的三种特质:
1.自性相(sabhāva-lakkha?a)
2.有为相(sa?khata-lakkha?a)
3.共相(sāma??a-lakkha?a)
1.自性相(sabhāva-lakkha?a)
自性相是指名色(精神与物质)的个别性质。以28种色法而言,例如硬或软属于地界(pa?havīdhātu),而不属于其他的界。热或冷是火界(tejodhātu)的特性。黏或流动是水界(āpodhātu)的特性。绷紧、压力或移动是风界(vāyodhātu)的特性。就名法而言,心的特质是识知目标。在52个心所之中,触(phassa)的特性是让心接触目标。受(vedanā)的特性是感受目标。
2.有为相(sa?khata-lakkha?a)
所有名色法的自性相,都会历经三个阶段:生(uppāda)、住(?hiti)、灭(bha?ga)。生(uppāda)表示现象的生起。住(?hiti)指持续一段期间。灭(bha?ga)则是消灭。这三个阶段称作有为相(sa?khata-lakkha?a)。
3.共相(sāma??a-lakkha?a)
名色法的第三个特质称为共相(sāma??a-lakkha?a),亦即无常、苦、无我。巴利文称这三个共相为anicca-lakkha?a、dukkhalakkha?a、anatta-lakkha?a。这些特性是每个因条件生起的名色法所共同拥有,因此被称作共相(sāma??a-lakkha?a)。
禅修的练习,最终是为了体悟名色法三个特质中的共相。我们应该如何精进,才能体悟到现象的特性?我们应该在名色法出现时,立刻观察它们,此外没有其他别方法,只有在那样,我们才能体悟它们的特性。
当禅修者吸气时,腹部上升。在吸气前,腹部并没有任何的上升。禅修者的心应该继续观察腹部上升──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移动过程。只有在那时,禅修者才能「观见」到腹部上升的真实本质。什么是真实本质(特性)?随着吸气,风便往内。什么是风呢?风界有绷紧、压力或移动的特性。这就是禅修者所「观见」到的风界的真实本质。只有在它一出现、持续以及消失之前,加以观察,禅修者才有机会「观见」它的真实本质。否则,甚至连形状或形态都没法看到,更别说是真正的特性。观照心持续专注并保持一致在禅修目标,也就是腹部的上升与下降,禅修者的专注力将可以逐渐增强。
当禅修者的专注力变强时,他将不再「观见」到腹部的形状或上升/下降的形态。他的观察力将超越形状与形态,直接观见到目标的自性相,例如,腹部移动所包含的绷紧、压力和移动。
呼气时,他将感到腹部绷紧的减弱;且在呼气结束时,腹部下降移动也跟着结束。观察行禅中的移动──脚步提起、向前、放下、落至地面──时,他也会有同样的体验。
禅师不会告诉禅修者他将会「观见」什么,只会引导他怎么去做观察。就好像我们做算数的加法练习一样。老师不会给你答案,但他会教你如何把答案计算出来。
相同的指导原则,也应用在观察身体的其他动作、感受和心念。所有这一切,应该在它们出现的瞬间就被观察到,如此才保证能「观见」它们的真实本质。我们已经说明了第一个箴言。现象一出现就被观察到时,它们的真实特性便会显现。一旦与目标同步的专注觉察力捕捉住名色法的「自性相」,名色法的「有为相」与「共相」自然就会显现。
第二箴言
「只有『观见』现象的自性(sabhāva)时,现象的有为性(sa?khata)才会显现,也就是说,将会依序地『观见』现象的生起、持续和消失。」
第三与第四箴言
因此第三箴言是「只有当有为性(sa?khata)出现时,共有性(sāma??a)才会被『观见』。」
接着第四箴言是:「『观见』共有性(sāma??a)时,观智(vipassanā?ā?a)才会生起。」
观智生起后,观智的洞察力会渐渐成熟,构成那被称为pubbabhāga-magga-?āna的前分道智。之后才会出现圣道智(ariyamagga-?āna)。禅修者藉由此圣道智,将能够体悟名色法(苦)的止息,证得涅盘(Nibbāna)。
须重复再说一遍,在小参时,禅修者应该描述他实际「见到」的事物,而不是他认为自己「见到」的事物。只有自己「见到」的,才是自己的智慧;认为自己见到的,并不算数,这顶多是借来的(二手的)智慧,也与所观察到的现象之本质、特性不一致。
第五箴言
「所有观察、了知到的念头,都应该报告。」
当禅修者坐禅,观察或注意基本目标时(腹部的起、伏活动),可能生起各种的念头。这是不受控制的心所具有的自然特质。心倾向到处游移,离开基本目标,并制造种种的念头,有些念头是善的(kusala),有些则不是。那么禅修者应该怎么做呢?只需要观照任何出现在心里的现象。你能不能这样做呢?你应该能。如果你这样做,这些念头是持续,或被制止,或完全消失?或者你的注意力又回到基本目标上?你要报告所有与这几点有关的事情。
第六箴言
禅修初学者专注基本目标时,一开始〔苦〕受还没有出现。但是,可能会有种种念头生起。此时,初学者没有能力观照所有出现的念头。为了去减少这些(散乱的)念头,初学者应该让注意力尽可能的贴近、专注在基本目标上。
不过当初学者坐禅经过了5分、10分或15分钟后,身体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感受,这些也会影响到心。苦受生起时,应加以观照。报告时最好是用日常惯用的语言描述,例如「痒」、「痛」、「麻或刺痛」等等。不要用佛典术语说成vedanā(受)。这些自发出现的苦受,应该用之前提过的方法加以观照,看它是在增强,减弱,持续,或者消失。
所以,第六箴言是:
「所有的感受皆应观察、了知,并在小参时报告。」
第七箴言
再者,还有什么现象应该被观照、了知?包括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尝到的食物。还有种种的心理状态,如喜欢、讨厌、昏沉、懒惰、分心、焦虑、怀疑、回想、正知、注意、满足、高兴、轻安、宁静与禅修的舒适感等等。
佛陀总称上述这些为「法所缘」(dhammāramma?a)。
假设喜欢之心生起,也观察到了。接着发生什么?可能喜欢之后跟随有贪爱生起。这现象,禅修者应该要报告。再举个例子,禅修者正处于昏沉、懒惰及无力的状态。当他观照了心的这些状态后,又有掉举出现。这些现象,依序地观照后,又生起了什么其他现象。总之,不论任何法所缘在何时生起,都应该加以观照。
总而言之,念处内观禅修(satipa??hānavipassanābhāvanā)有四种观照的目标:
1.身体的活动
2.感受或感觉
3.心识的活动
4.其他心理状态
在内观禅修中,会持续不断的进行三件事:
1.现象出现
2.观照正发生的现象
3.有所发现、了悟
第七个箴言要求禅修者了知发生的每一个现象,第二与第三项是禅修者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tq/2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