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第三天

发布时间:2021/6/2 20:49:35   点击数:

四念住课程的第三天结束了。

我们对这位老比丘表达我们感激之情,由于他,大迦叶尊者才决定编篡所有的教导。结果它们得以世世代代保持其原始纯净。有时有益的事情却导自于不好的情况。那时所发生的情况就是如此。几个世纪以来,有六次的比丘结集来覆诵及鉴定三藏Tipitaka,去除任何不知不觉中产生的错误。有三次结集在印度举行,一次在斯里兰卡,两次在缅甸。第六次,也是最近的一次,距佛陀入灭二千五百年后,于-56年在仰光举行。就像我们感恩于维持方法原始纯净的人一样,我们也感恩于保存佛陀教说纯净的人。今天我们可以将教说与方法来做比对,由了解到我们所修习的就是佛陀所教的,而产生更多的激励。

我们继续研读经文。

四念住

我们讨论过,有四个念住:

kayekayanupassiviharatiatapisampajanosatima,vineyyalokeabhijjhadomanassam;

vedanasuvedananupassiviharatiatapisampajanosatima,veneyyalokedbhijjhadomanassam;

cittecittanupassiviharatiatapisampajanosatima,vineyyalokeabhijjhadomanassam;

dhammesudhammanupassivihartiatapisampajanosatima,vineyyalokeabhijjhadomanassam.

念住的目的是探索被认为「我」的领域;人们对这个「我」产生了非常多的执着。有两个不同的范畴:身(kaya)和心(citta)。

这个探索的工作必定要落实在体验而非智力的层面上。如果你只想以唤起注意的方式来了解身体,就以头为例,你声明「这是头」,它只是智力上的实相,是属想蕴saNna(辨别)。要体验实相,你必定要去感觉它。因此必定要有感受存在,而身体(kaya)和感受(vedana)是在一起探索的。

心Citta也是一样:坐下来,然后只声明说这是你的心,那只是一种想象,或大不了是智力的理解罢了。要体验心,则必定在心中要有什么东西起现:或许是某个强烈的贪爱或瞋恚,或某个念头。它生起又灭去。它不论是什么都叫做法dhamma,它文字上的意思是心「所涵容物」dharetitidhamma,就如身(kaya)和感受(vedana)伴随一起,心(citta)和法(dhamma)也是伴随在一起的。然后,依佛陀从自己的体验,而在其它处所宣说的另一个实相是:「当诸法在心中生起时,就有感受在身上开始流动」vedana-samosaranasabbedhamma。Samosarana意思是「聚集在一起而流动」。

感受Vedana如此变得非常重要。要探索身体你就必定要感觉感受。同样,在探索心与法时,每个在心中生起的东西都会以感受呈现。

继续下去,每个念住都使用了一些相同的词汇:

Kayekayanupassiviharati:anupassi来自passana或dassana,「看」。你亲自直接地看东西。Vipassana意思是,以特别的方式,正确的方式来看。Vividhena意指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Vicayena是分离,剖析,离散。所以你观察任何生起的实相。Anupassana是时时刻刻不停地。因此,kayekayanupassi就是在身体中时时刻刻观察身体。同样地,vedanasu是在感受中,citte是在心中而dhammesu是在心的内涵(诸法)中。

内观不用想象。你可以假想一个感受,而且它甚至不经体验也在变化,但这不是如其本然,如其所在的实相。你的身体必定要在你的身体中体验;感受在你的感受中;心在你的心中;心的内涵(诸法)在你的心的内涵(诸法)中。因此禅修者持续地就身体观察身体,atapisampajanosatima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

Atapi字意是tapas,「燃烧」。一个非常精勤、勤奋的禅修者会烧尽内心的不净染污。Satima是「觉知」。Sampajano是具足sampajanna(时时彻知无常)的特质。觉知必须具足感觉感受生起和感觉感受灭去的智慧,因为无常的体验必须落实在感受的层面上。所以不论是身体(kaye),感受(vedana),心(citta),或诸法(dhamma)的观察都必定要atapisampajanosatima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

Vineyyalokeabhijjha-domanassam…去除(远离)对这个身心世间的贪和瞋。

Vineyya是远离或去除的意思。Lokas是宇宙的诸界。Loke在这里意指整个身心的范畴,所有组成「我」的五蕴:色蕴(rupa)及心的四蕴,即识蕴(vinnana)、想蕴(sanna)、受蕴(vedana)和行蕴(sankhara)。所有四个念住只能基于感受来修习。这是因为,除非有所感知(vedana),否则贪爱和瞋恚(abhijjha-domanassam)不会生起。只有感受愉悦时,贪爱才会生起;只有感受不愉悦时,瞋恚才会生起。如果你没体验到感受,你连贪爱或瞋恚生起时都不会知道,你是去除不了他们的。

观呼吸Anapanapabbam

在探索色身(kaya)的范畴方面,第一节是谈入出息Anapana。

Idha,bhikkhave,bhikkhuarannagatovarukkhamulagatovasunnagaragatova

一处隐居的地方是需要的---隐僻又无干扰。禅修者前往一处森林(aranna-gatova),树下(rukkha-mula-gatova)或无人居住之处(sunngara-gatova),像你在这里的禅修小室---任何这三者之一。

Nisidatipallankamabhujitva,ujumkayampanidhaya

禅修者必须坐下(nisidati)。Pallankamabhujitva是「盘腿」。双盘或单盘姿势并非必要。如果能这样,那倒是个能带来较高警觉的姿势;否则任何的盘腿姿势,能舒适地坐上长久些就够好了。上身部分应该竖直:ujumkayampanidhaya。

parimukhamsatimupauuhapetva

觉知要安住在嘴巴周围,鼻腔的入口处:parimukham。某些传承将这翻成「在前面」,好似想象把觉知摆在人的面前,但这样就闹双包了。事实上,你必须在嘴巴周围,上嘴唇之上觉知息入和息出,这就是parimukham。

然后开始用功了:

Sosatovaassasati,satovapassasati.

以此觉知,他入息;以此觉知,他出息。

Dighamvaassasanto‘Dighamassasamiti’pajanati,dighamvapassasanto‘Dighampassasamiti’pajanati.

入长息(digha)时,他正确了知(pajanati):「我入长息」。出长息时,他正确了知:「我出长息」。长的入息,和同样地长的出息,都如此了知,因为它是被感觉到,体验到的。

Rassamvaassasanto‘Rassamassasamiti’pajanati,rassamvapassasanto‘Rassampassasamiti’pajanati.

现在气息变浅,短(rassa)了,也是以相同的方式了知。你会看到每一句都表示在此道路上的另一站,新体验。当心静了下来,烦躁减少了,而气息就变短了。它不必像呼吸运动要受到控制,只是观察而已。

Sabbakayapauisamvediassasissami’tisikkhati;‘sabbakayapauisamvedipassasissami’tisikkhati.

现在他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sabbakayapauisamvedi),而入息;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现在是用sikkhati,「学习,训练」这个字,代替pajanati正确了知。作为一位禅修者,在呼吸上用功一两天之后,你已经在这区域体验到感受了。然后两者都练习,你就到达通体都觉知到感受的阶段---sabba-kaya。起初它很粗重,坚硬,紧绷,但当你持续耐心地,坚持地,保持平等心地去体验每个感受,整个身体就融化成微细的波动,那么你就达到了完全消融bhanga的阶段。从自然的呼吸开始,你学习到达一口气就能感知全身的重要阶段:当你呼气时从头到脚,当你吸气时从脚到头。

没有实修就会产生迷惑。其它的传承把这些字解释为「呼吸的主体」,彷佛从开始、中间、结尾,以及全部的呼吸都被感觉到。当然,当氧气跟着呼吸进入血管,它就从头顶到脚趾移动,而感受也就跟随着血液流动。它可以这样的解释,但我们是在修习观身念住kayanupassana。全身必定要被感觉到,这个才是禅修者所体验到的东西。

当消融bhanga尾随所有的不愉悦的感受而来临时,心的癖性是以贪爱及执取来反应。这是个危险(adinava),恐怖(bhaya)的处境。对不愉悦的感受停止产生瞋恚,要比对愉悦的感受停止产生贪爱来得容易。但这个贪爱是瞋恚之母,而内观的修习是vineyyalokeabhijjha-domanassam---无贪爱或瞋恚。你要持续不断地了知愉悦的感受也是无常的,只是极微的波动,泡沫,生起又灭去。有着这样的智慧,不净染污就会被去除,宁静、轻安的状态就会到来。

‘Passambhayamkayasankharamassasissami’tisikkhati,‘Passambhayamkayasankharampassasissami’tisikkhati

现在身体的行动(kayasankhara)寂止了(passambhayam),他训练自己入息出息。再次用到sikkhati训练这个字,因为藉学习及练习这个状态已达到了。在一个小时的坚定精勤的禅坐,姿势不能变动,起初很挣扎,现在变得很自然了。身体不动了,因为全身都没有不愉悦的感受了。呼吸成了唯一的活动。这也是kaya-sankhara身体行动或活动的一种。当心训练成安静和寂止时,呼吸也变得越短,越静,越微细,直到它彷佛一个回转就进来了,而且有时好像停止了。它这么的微弱。此处也有执着的危险,以为这就是最终的阶段了。

现在佛陀以木匠做例子。好比木匠在车削及切割木头,来做家具的脚。他使用车床。车床的长拉锯比短拉锯切出更深的口。他或其徒儿正确了知(pajanati)长拉锯或是短拉锯;同样地,禅修者正确了知(pajanati)息长或息短。

在这例子中,车床在接触点上切割。同样地,禅修者的注意力要保持在气息接触的地方。你不应该跟随气息深入到里面,或出去到大气中。你觉知着这个部位,并且也感觉整个气息的吸进或呼出。

Itiajjhattamvakayekayanupassiviharati,bahiddhavakayekayanupassi

viharati,ajjhattabahiddhavakayekayanupassiviharati.

在下一个重要的状态中,藉呼吸之助而感知身体内在,ajjhattam。然后也感知外在,bahiddha,在身体的表面,并且最后同时内在与外在。

这些都是佛陀的教说。有些圣典的注释或附注对这些教说有所著墨,有的在佛入灭后一千至一千五百年间,有的甚至是很近期。这些著作为佛陀的教说做了很好的阐述,也将那时候整个社会的生活面貌,举凡政治,社会,教育,和经济等方面,做了描绘。然而他们有一些诠释,我们的禅修传承不能接受。例如,有一个注释把ajjhattam解释为禅修者的身体---这个可以接受---但把bahiddha当做是别人的身体,甚至没人在。它解释说,禅修者可以就只想有某个人在,而且众生如何同样地入息出息。这点我们不同意,因为这是想象,但在本传承的内观vipassana或随观anupassana是要在你身体内(kaye)观察。因此对我们而言,bahiddha是身体的表面,但仍在它的架构内。

Ajjhatta-bahiddha也可以与五个感官关系上来理解。当外境与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表面接触时,它是在身体的架构内,但在身体的表面被感知的。甚至心也是在身体的架构内,虽然它的所缘可能在外。经中并没要你去开始想有某个人或看见某人。

接下来的几个句子在每节中都出现。它们描述内观的实际修行,应该非常小心正确地加以了解。

Samudayadhammanupassivakayasmimviharati,vayadhammanupassivakayasmim

viharati,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vakayasmimviharati…

Samudaya-dhammanupassi:法,实相,或生起(samudaya)的真相是在身体内被观察的。然后灭去(vaya)的真相被观察了。粗重的感受生起,好似驻留了一阵,然后灭去。生起和灭去分别地被看到。然后在完全消融bhanga的阶段,感受是一种波动,以极快的速度生起和灭去。生起Samudaya和灭去vaya同时被经验到,没有间隔。照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所言,第一个重要的站叫生灭udayabbaya。禅修者必定要好好的了解这个及下一阶段的消融bhanga。

…’athikayo’tivapanassasatipaccupauuhitahoti.

现在他已建立觉知:「这是身体」(‘atthikayo’ti)。在这个阶段,身体体验成「无我」,「无我所」,而只是身体,只是一团的波动,泡沫,微波。它只是,次原子微粒kalapas的聚合,生起又灭去。没有好坏,美丑,黄白。起初,「无我」anatta是智力上或情感上,基于某人的教说而接受的。实际的体验是从无常anicca开始,因为每个愉悦的感受都会转变成不愉悦的。执取的危险被体认到了。它就是苦dukkha,因为它原本的特质就是变化。然后无我anatta被理解了:感觉到的身体就只是次原子微粒的生起和灭去,那么对身体的执取就自动消失了。当觉知sati,时时刻刻建立在实相上时,这就是很高的境界。

再继续下去:

YavadevaNanamattayapauissatimattaya…

Matta的意思是「只有」。只有智慧,只有了知,只有观照。修行到了这样的境界

(yavadeva),没有智者,没有一个人知道或体验的境界。在另一个印度传统中,称之为kevala-Nanakevala-dassana,「只有了知,只有观照」。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非常老的隐士住在一个叫Suparapattam,现今孟买附近的地方。修到了八禅定之后,他觉得自己已完全觉悟了。有位祝福者纠正并告诉他说,有一位佛出现在舍卫城,能教他真正觉悟的修法。听到这话他兴奋得很,就一路的前往北印度的舍卫城。到达了精舍,他发现佛陀已出去托钵了,所以他就直接进城。他看到佛陀正走下一条街,也立刻知道这就是佛陀。他就在斯时斯地请教成就阿罗汉的方法。佛陀告诉他等个把钟头到精舍教,但他坚持:就在这个时辰内,他可能死去,或者佛陀可能死去,也有可能他会退失目前对佛陀的极大信心。现在三者具足,就是最好的时刻。佛陀察看了一下,也确认他很快就会死亡,的确是要立刻传法。于是他就在路边对这位已很成熟的隐士说了几句话:Diuuhediuuhamattambhavissati…「看就只是看,听就只是听,嗅就只是嗅,尝就只是尝,触就只是触,认知就只是认知」…vinnatevinnatamattambhavissati。

这就够了。在只是了知的阶段,认知的是什么或者认知人的身份又是什么,是无关紧要的。只是了知而已。随之而来的涅盘浸润,那是无所可攀,无所可立的境界(anissito)。

…anissitocaviharati,nacakiNcilokeupadiyati

这整个身与心范畴(loka)被超越了,没有任何世界或宇宙可以攀附(upatiyati)。浸润多久,只几分钟或数小时,端视那人的能力及其过去的修持而定。在涅盘之中,人如死亡,感官全都停止,然而在其内心是非常清明,非常警觉,非常觉醒的。当他又恢复再次在感官世界运作时,他就是一个已完全解脱的人,因为无所贪爱,也不再有执取。这样的人不会在整个宇宙中有所执取,亦不被任何东西所攀附。这就是该境界所描述的情形。

禅修者因此而修习。已在修习的人就能理解这些文句中每个字的意义,但仅止于智力上的理解是无济于事的。实际的理解来自于体验。

姿势节Iriyapathapabbam

Iriyapatha是身体的姿势。

Gacchantova‘gacchami’tipajanati,thitova‘uhitomhi’tipajanati,nisinnova‘nisinnomhi’tipajanati,sayanova‘sayanomhi’tipajanati.

当在走路时(gacchanto),禅修者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gacchami)。同样地,不论是站着(uhito),坐着(nisinno),或躺着(sayano)禅修者都清楚了知。这只是开始而已。在接下来的句子里,在任何姿势(yathayathapanihito)中清楚了知的并非「我」而只是「身体」。

Yathayathavapanassakayopanihitohoti,tathatathanampajanati.

然后重复着相同的句子,身体的内在,外在,及内在外在同时观察。观察生起,然后观察灭去,然后两者同时观察。事实上所观察到的生起和灭去就是感受,因为sampajaNna,时时彻知无常一定要在每一节都出现。接着是觉知到「这是身体」,而它并非「我」。这是以智慧来建立的。随之就只是了知和觉照,不再有任何执着。无物可以执取。

Itiajjhattamvakayekayanupassiviharati…’atthikayo’ti…nacakiNcilokeupadiyati.

时时彻知无常节Sampajanapabbam

…Abhikkantepauikkantesampajana-karihoti.Alokitevilokite…samiNjite

pasarite…sanghaui-patta-civara-dharane…asitepitekhayitesayite…uccara-passavakamme…gateuhitenisinnesuttejagaritebhasitetunhi-bhavesampajana-karihoti.

「来回行走时,看着正前方或侧面时,弯下身体或伸展身体时,搭衣持钵时,在吃、喝、咀嚼时,大小便利时,行走、站立、坐卧、醒觉、说话或沉默时」---不论是什么活动,都要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na-kari-hoti)。

然后就重复着相同的阶段:

Itiajjhattamvakayekayanupassiviharati…‘atthikayo’ti…nacakiNcilokeupadiyati.

我们已经看到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nna,必须随时随地呈现。佛陀时常被问到觉知sati。每次他的答复都包含sampajanna:

kayekayanupassiviharatiatapisampajanosatima

vedanasuvedananupassiviharatiatapisampajanosatima

cittecittanupassiviharatiatapisampajanosatima

dhammesudhammanupassiviharatiatapisampajanosatima

少了sampajanna,觉知就只是马戏团女孩的觉知。如果没有生起和灭去的觉知,它就到不了解脱。

当他被问及sampajanna自身时,佛陀经常以这两个之一的解释来回答。

一个解释是以智慧来观察三事:vedana(感受),sanna(认知)和vitakka(寻,感官对象---如在耳根的声音)的生、住和灭。这些对象也叫做诸法dhamma,而且它们跟着感受迁流---vedanasamosaranasabbedhamma(感受伴随诸法而生)。再次的,生起灭去在sampajanna中是很重要的。

本经的这个段落是另一个解释: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nna,涵盖了每一个活动。其意义是要有持续性。

为了说明这点,佛陀在另一则开示中说:

Yatocabhikkhuatapi,sampajannamnariNcati;

tatosovedanasabbaparijanatipan1ito.

Sovedanaparinnayadiuuhedhammeanasavo,

kayassabhedaDhammauuho,sankhyamnopetivedagu.

当禅修者精勤地修行,

没有片刻忘失彻知无常,

这样的智者完全了知所有的感受。

于完全了知之后,他摆脱了所有的不净染污。

在他的身体毁灭时,这样的人,已安住于正法,已完全了知感受,超越攀缘的世界而达到殊胜的境界。

阿罗汉,已了知了从最粗重到最微细的整个感受的范畴,死后不再回到这个生起又灭去的领域。因此,sampajanna在佛陀的教导中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了解它,就可能会走偏了方向。

有时文字的翻译造成一些麻烦。我们不谴责其它的派别,但我们应该了解自己在做什么。有时sampajanna时时彻知无常误译成「清楚的理解」。理解什么?它粗枝大叶的意思是:有人在走路时,理解一只脚的抬起、移动、踩下,然后是另一只脚,诸如此类的。事实上佛陀是要你感觉感受的生、住、灭。如果缺少了知感受,整个教导就被污染了。

因此时时彻知无常必须在每个场合延绵不断。甚至睡觉时也不缺它。当学员开始修习时,他们被告知在深睡时无法做得到,只要在醒时保持觉知就好,但在高阶的禅修中,完全没有正常的睡眠。虽然也有充分的休息,但内在却时时彻知无常,觉知着感受的生起和灭去,无常。在课程中,有时会有学员开始经历这种体验,来报告说他们睡得很少或没睡,但仍觉得精神饱满。他们有sampajanna时时彻知无常。

在每一节中一再重复某些字句,就表明这个sampajanna的重要性。

Atapisampajanosatima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适用于观身(kaya),观感受(vedana),观心(citta)和观诸法(dhamma),sampajanna都要现前。同样地,在经中处处适用的sumdaya-生起,vaya-灭去,和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同时生起灭去的现象,也都要与sampajanna和感受并行。例如,在缅甸高原上有很多大塔,有四个阶梯分由东、西、南和北通往。同样地,你可以从身kaya,受vedana,心citta或法dhamma开始,但当你进入回廊时,它们都交融在感受vedana里,而到达一样的涅盘nibbana圣殿。你从任何一个阶梯开始爬,都涉及感受和时时彻知无常:如果你有时时彻知无常,你就一步一步地前进迈向最终的目标。

好好利用时间。你得自已努力,没人能替你用功。理论知识Pariyatti会给你适当的指引和启发,但利益却来自你自己的努力。你在实践pauipatti和洞见pauivedhana上的修习,是要去穿破无明的帐幕,并到达身心和心所的究竟实相,而体验涅盘。要善用这次的机会和这里的设备。为你自身的好处及利益,要好好利用这个美妙的正法,来解脱生命中的痛苦及束缚。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和谐与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果园早已存在

果实早已成熟

每件事物都已完备而且圆满

所缺的只是那些分享果实的人

那些有足够信心来实践的人

ENDING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ly/2145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