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职工文苑从一幅老地图说起

发布时间:2019/6/12 19:08:00   点击数:

我珍藏着一幅《秦皇岛市区五十年代街道示意图》,是一位叫薛新水的退休老人送给我的。他是我世家长辈,也是一个老秦皇岛人。这张图花了他好几年时间,在那些即将拆除消失的街道胡同断垣残壁和泥泞小路上,他独自一人奔波往返,目测方位,步量距离,年轻时野外地质勘探工作的经历,让他对测绘画图得心应手。有些已经拆掉的街道,就通过回忆走访先画出草图,由草图整理成分图,前后三易其稿,最后请别人帮助绘制打印成全图,以此来留住这座城市初期的记忆。

这张并不复杂地图,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一方面为那些熟悉的街道地名所吸引,一方面为老人的执着精神所感动。它像是一条跨越时空的隧道,把我的思绪拉回到儿童时代的小城,让我感受着昨天的历史和今天城市发展的巨大变迁。

从老地图上标记的街市建成年代看,基本是由内向外条块状放射式发展的。秦皇岛自年(光绪二十四年)辟为商埠后,许多山东、河南、河北沧州一带的农民,来到秦皇岛码头做苦力谋生。秦皇岛附近抚宁、昌黎、乐亭、滦县等地商人也纷纷来秦购地、建房、开立商号。据《海港区志》记载,到年(光绪三十年)前后,已有商铺三、四十家,商贩几十个,粮米柴炭等集市也初具规模。当时较大的百货店有西增庆、金九源、华昌东等;粮米店有永昌号、义泰公等。一些外国人也前来经商,有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英国的烟草公司,西贡、仰光的大米、食糖、纸张等舶来品在本地销售,或运往外地。内地一些商贩也纷至沓来,秦皇岛逐渐形成冀东一带农副产品和洋货的集散地,商业日渐繁荣。年(民国13年),秦皇岛的商店达六七百家。到年,海阳路已发展成为较为繁华的商业区。当时,鱼市街一带还是大片洼地,高升街以东是坑洼碱地。因港口运输的发展,居住人口增加,朝阳街已出现“工夫市”、小饭铺、烟酒杂货店、理发店、浴池和当铺等店铺,初现繁荣的街巷规模。年,长城路范围,东起长安街,西至高道口,南起南前街、海晏里,北至大庙西街,共有街巷50条,成为当时秦皇岛较为繁华的街区。

每一个城市的历史都有它不可复制的独特性。秦皇岛因其历史较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老城区的面积,也就相当于现在秦皇小区到太阳城这片地方,那么多长长短短的胡同街道,都被囊括其中。早期的街道建设似乎没有规划,房屋参差不齐,胡同凹凸各异,但布局结构却遵循了某种内在规律,与当时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柴禾市街(年建);遇井街(年建);菜市街(年建);鸡鸭市、鲜果市(年建);大车市(年建);鱼市街、菜园胡同(年建)等。这些地名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衣食住行的需求,也揭示了城市初期的自然状态。

秦皇岛作为新兴港口城市,早期城市管理者对街道胡同的命名非常重视和讲究,既一目了然朗朗上口,又引经据典诗意隽永,寄托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期望。如吉兴里(年建);福兴胡同、道德街(年建);长春街、润德里(年建);松鹤里、巨兴里、信义里、享兴里(年建);福安里(年建);光明路(年建);青云里、吉顺里(年建);孝顺里(年建,后易名保安里);静仁里、辅义里、佑安里、佐安里、仁和里(年建);蓬莱路(年建);高平街(年建);延寿里(年建);永兴街(年建,原名永德里,年改为现名);同善街、东安街、庆云里、福庆里、禄庆里、寿庆里(年建);海晏里、河清里、静安里、高升里、高升街、福寿里(年建);育仁里(年建);庆安里、辅仁里、英寿里(年建);太平街(年建);仁寿里、平顺胡同(年建);长兴街、同善里(年建);和平里、东兴街、元兴里、利兴里、真兴里、尚义胡同(年建);兴隆街(年后改为兴旺街)等。

也有以标志性建筑和居民成份命名的:如正街(年建,正南正北走向,但因相邻街道偏斜,故有正街不正之说);海滨路(紧靠海边)、南山街、东山街(年建,路在山上);朝阳街(年建,因向阳,故名);长城马路(年建,因靠长城铁路得名,解放后改为长城大街);东大街(年建,因东大庙得名,年改为东长街);西前街、西后街(年建);河北大街(年建);山东庄(年建,因山东人聚居得名,年拆迁重建改为山东里);开滦路(年建,秦港初期称开滦矿务局);耀华村(年建,耀华厂职工住房);煤场(年建,旁边是码头储煤场,港务局抬煤工人集体工房);劳工里(年建,港务局工人住房);大庙南街(年建,位于东大庙之南);清真街(年建,年改民族路,年复原名,沿街有清真寺)。秦皇岛街道命名基本上是东西为街南北为路,所以从名称上可以辨别大致方向。

还有以姓氏做地名的:如杨家胡同(年建);于家胡同(年建);林家胡同(年前有林姓大户在此居住,年3月更名大众胡同,年拆除);范家胡同等。还有些很形象的地名,如雨来散(露天集市,雨来则人散);风来散,如连接西前街和西后街的拐脖胡同等。有些名称是带数字的,如三多里(年建,取多福多寿多子孙之意);三成里(我小时在这里住过,不知是哪“三成”,或许是由三条胡同连接合成的意思吧);五福里(年建);六合里(年建);新一街(年建,初称扶轮街,年改现名);新生一条(原名迎春一条,年改现名);遇井二条(年建)等。

秦皇岛年11月27日解放后,有些地名进行了更改,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年建的杏春里,年改为新华胡同;年建成的大马号,年改为新华里;新兴街、北地正街年统称为新华大街;年建成的积仁里,解放前是伪警察局,解放初为市政府所在地,年改为勤俭里。如意里(又称前德林)年改为光明里。为了纪念新中国诞生,年把道南的煤厂到铁道根这块地方,命名为解放里。

今天的秦皇岛各种立交桥、高架桥随处可见,既宏伟壮观,又四通八达。然而上个世纪50年代前后,市内除了先后建成的两座天桥,像点样子的桥只有区区五座。像今天的五道桥市场、四道桥汽车站,虽然桥已无存,但地名还在。据我父亲回忆:五道桥、四道桥不仅确实存在过,而且前面还有过“三道桥”、“二道桥”和“一道桥”,这也和秦皇岛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因城区靠近海边,大多地势低洼,河沟纵横,人们为了方便交通,在一些较大的河沟上修桥铺路。自东向西分别按数字排列:一道桥的大概方位,在过去老五金厂铁道桥附近,即现在的东环路东头。二道桥在过去大鱼市附近,现在的老天桥东边。三道桥在老人民剧场西边,医院附近。四道桥在现在金三角市场前面。五道桥在人民公园附近。随着解放后城建改造,铺设地下排水管道,前三道桥陆续失去作用,不但桥没了,连名称也渐被遗忘。后两道桥虽留下名称,也是有名无实。前些年道路重修时,我曾见过挖出的四道桥,不过又回填掩埋了,也许埋藏就是它最好的归宿吧。

想想一百多年前的秦皇岛,本是荒漠一片,随着港口产生和物流集散的需要,移民增加,才出现街道地名。开始的地名大都是写实的,像柴禾市街、菜市街等,后来则更多的融入了人文关怀,像道德街、福兴胡同等,似乎也经历了一个从物质满足到精神需要的飞跃。一个地名从出现到被广泛使用,都与人们的生活分不开,每天被无数人呼叫着默念着书写着,地名也像是有了生命,即便是人离开了或地名作废了,也不是马上消失,还会以各种形式存储在一代人的记忆之中。当然,如果这里出了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或是有影响的大事件,地名也会借助这个人物或事件而载入史册,但大多的地名都会是默默无闻的。前些年我特意去新建成的太阳城转了一圈,看到有的街牌虽然保留了朝阳街、道德街、西前街、西后街等老地名;秦皇小区内也把一条路称作长城大街,但不是在原址建的,也找不到原来的印象,就像是两个重名的人,没有共同之处,那老地名也就打了折扣,很难引起人的共鸣。相比道南“五大里”(即仁和里、英寿里、福寿里、延寿里、劳工里)的改造,则比较合乎情理。“五大里”拆迁后新建了成片小区,并在原来位置恢复了“仁和里”和“福寿里”名称,让返迁居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既保存了历史记忆,又赋予老名称以新生命。仁和里对面的耀华玻璃厂搬迁改造后,也在原址保留了一间厂房和一座水塔,还利用厂房建成了玻璃博物馆,使之成为城市的一道新文化景观。可见,有选择的保留老建筑、老地名,既是尊重城市历史,保存城市地标,也会增加城市的厚重感和归属感,让出外的游子在故地找回美好的记忆。

细数一下老地图上的名称,以“里”为名的占了很大一部分。查《汉语大词典》,“里”作为人们聚居地的名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此处的“里”为“宅院”的意思,后来逐渐演变为城市的街坊名称。“里”也是古代地方一级行政组织,《周礼?地官?遂人》上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后代大多沿用这种制度,只是“里”的数量有所增加。《论语》第四篇第一章孔子说:“里仁为美。”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解释是:“里者,仁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孔子又接着说:“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这普普通通的“里”字,竟然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含义和象征,当初选择“里”作为街道的名称,可谓立意深远,用心良苦,这不也正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所提倡和需要的吗?只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真正理解它的用意。难怪那些简单的地名,总能唤起人们美好的回忆了。

图文

李克国

本期编辑:蒋荣超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ly/1704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