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仰光 >> 仰光机场 >> 缅甸梦醒时分的国度只有在这里才能看
文·图/啜小泡
▲“如果世界醒来看到的第一个地方是缅甸,那么他的微笑一定祥和自信。如果世界睡前告别的最后一个地方是缅甸,那他一定睡得安详。”关于缅甸,这是曾看过的最打动我的一句话。
◆◆◆
晨之序曲▲仰光的清晨,被民宿外一片绛红色的风吸引,迎面是一队不疾不徐的托钵僧侣,他们还都是孩子,天真无邪的脸上却透露着威仪。
▲蒲甘的清晨,驶过的马车扬起的灰尘在斜射的光线中飞舞,万千佛塔笼罩在初升太阳的暖色调中,渐渐苏醒,好似一场盛大的表演。
▲茵莱湖的清晨,下了一场雨,雨后的小镇,空气氤氲,水洗的青芒果与杜鹃花,色泽格外明丽。
▲曼德勒的清晨,一桶水泼上寺庙光滑的地面,慢慢摊开,只见晨光里金灿灿的廊柱棚顶,一瞬间在水面映出双倍的色泽,那一刻,惊呆了的我们,如遇神迹。
▲清晨,或许是缅甸最好的时刻。白天太灼热,在这灿烂千阳的世界,赤着脚小心翼翼地踮过滚烫的地面,一呼一吸间进出的都是40度的空气。夜晚太深邃,晚八点都市里的店铺纷纷打烊,静得捉不到声息,仰光大金塔在暗色背景中孤独地闪着光。黄昏很美,却又太刻意,瑞山陀塔上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游客,早早前来抢占最好的位置架起三脚架,以审视的目光等待日落时分,在这人潮里,我总觉得似乎有什么变了味道。
▲梦醒时分,捉摸不定的光线,在千变万化中为这个国度渲染出别样的色彩,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所不同。
▲倒不如说,整个国家正处于日出时刻,古老的佛国从沉睡中醒来,一切新旧交替,千变万化。年以来,缅甸正在向世界敞开怀抱,阔别世界二十年,它封存着琥珀般晶亮的、古老的传统生活方式,粗糙而淳朴,贫穷却安然,日子由双手细细打磨,赤着的双足与大地发生着联系,与自然共栖,与佛同行。
▲它的发展也许还并不明显,可总有些星星点点的发现让人眼前一亮:大金塔下的免费WIFI、偶然撞见带银联的ATM……这个时代正在飞速变化,它也将裹挟着缅甸前行。
对,去缅甸要趁早!
◆◆◆
古老又华美,缅甸“帝都”曼德勒▲若是摊开一张缅甸曼德勒的地图,在那一瞬间你会恍然觉得自己面对的是一张北京二环内的城区图,街道横平竖直,勾勒出一个个严谨的小方格,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占据地图中心位置的一座皇城——简直就像是紫禁城的翻版!
▲这里是缅甸的“帝都”曼德勒(Mandalay),缅甸第二大城市,曾是数个古代王朝的都城。缅甸最后一个王朝雍笈牙王朝,也曾将都城设立于此。见证了诸多岁月的伊洛瓦底江,沿城市西边缓缓流过。
▲自13世纪蒲甘王朝灭亡后,缅族人在曼德勒一带建立起缅族王国。后经朝代的更替,年贡榜王朝的国王敏东王在此修筑曼德勒王城,作为缅甸的首都,近30年的时间里,敏东王带领民众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直至年英国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占领曼德勒,国王锡袍被俘,贡榜王朝灭亡。缅甸历史上曾有过的多个古都,只有曼德勒的王城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随性而为或许是逛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然而在曼德勒却不适用。你需要一个精确的时间表,才能赶得上专属于曼德勒的每个黄金时刻。迎接日出是在曼德勒山;上午10点半,马哈伽纳扬僧院的千人僧饭拉开帷幕;而最不容错过的,无疑是日落时分的乌本桥,看着绚烂的万千色彩融化入东塔曼湖,无疑是一天中最好的收尾。
▲马哈根达杨僧院以“千人僧饭”最为著名。缅甸是小乘佛教国家,僧侣严格实行“过午不食”和“托钵乞食”,第一餐在四点钟,第二餐在十点钟左右开始沿街化缘,十二点钟以前回到寺庙吃完。上千僧侣整齐地排成两排,托钵赤脚,目光保持在前方三英尺,手臂静静包裹在袈裟内,静默有序地缓缓向前移动。
▲而到了傍晚,一定要去逛逛乌本桥,这是缅甸最经典的一景。这座桥横跨东塔曼湖,长达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桥墩、桥梁、铺桥的木板选用珍贵的柚木。修建于贡榜王朝的敏东王时期,桥柱有多根,相接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斗榫。
▲如果是情侣来缅甸,那一定要走一走这座“情人桥”,相恋的两人来乌本桥虔祷,可以达到“六和精神”中所要求的和谐互敬,这样,爱情才能够更加长久。
◆◆◆
在蒲甘,找到一座属于自己的佛塔▲对于蒲甘,有一句经典的描述:“手指之处,皆为佛塔”。到这儿之前,你会以为这是指在蒲甘的某个特殊的位置,到达之后你会明白,这是指蒲甘的任何一个地方。
▲蒲甘是古代蒲甘王国的首都。公元年,在这里建立起了以蒲甘为首都,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各民族的王朝。蒲甘平原上曾屹立过座佛塔,在民间传说中,蒲甘佛塔的数量更是达到了万座。数百年来,历经战火兵灾和年的大地震,蒲甘仍存座佛塔和所古寺,即使加上一些残存的遗迹,全部古迹处左右。
▲有一种说法是,“每个人都希望在蒲甘找到一座属于自己的塔”。也就是说,总有一座塔会让你觉得它和你有着特殊的缘分。
◆◆◆
独脚渔夫,茵莱湖上的舞蹈家▲如果说蒲甘的万千佛塔堪称缅甸景观的代表,那么仅一夜巴士之隔的茵莱湖(InleLake),呈现的可谓是颠覆性的另一种风貌。这明镜般的湖泊位于缅甸北部掸邦高原的良瑞盆地上,烟波浩渺,远山如黛,茵达族人在这里世代代逐水而居。
▲小舟,浮岛,渔网,水道,寺庙,竹屋,夕阳,这里或许是最能诠释人与自然共栖的世外桃源。一切的生活源于水中,浮于水上,古老时光里的画面日复一日地上演。碧波浮岛,蓬生茵莱。在这安静祥和的世界里,风声水声都变得颇具禅意。
▲茵莱湖是一个浮岛的世界,浮岛随湖水的涨落而升降,可以像船一样划来划去。生活在水乡泽国中的茵达族人,将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来,覆盖上湖泥,造成新的人工浮岛。他们把四根高脚木桩的房屋建在湖畔或岛边的浅水中,形成了一个个水上村落。
▲竹竿撑起的“水上屋”,有点像朴素版的马尔代夫。这里有两百多个水上村落,村与村之间有无数的水道,当地人就靠着这些细长的扁舟在村子之间来回走动,运输货物。
▲在这里生活的茵达族,缅甸语中被称为“湖之子民”。他们大多以耕种和捕鱼为生,也有人从事织布、制作银器银饰等工作。生活在这里的男女老少,个个都是撑船的好手。
▲而单脚划船的渔夫则是茵莱湖上最迷人的舞蹈家,茵莱湖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捕鱼方式。当地人认为,用脚划船速度快而耐久,如果需要腾出双手操作渔网,则把桨把夹在腋下,做到行船和捕鱼两不误。据说因为茵莱湖里芦苇丛生,人们坐在船中只能看到高高的苇叶,唯有站起来才能看到芦苇下面的湖水中有没有鱼。随着游客的增多,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也逐渐演化成一种表演,船夫会划着小船到游客的船边,摆出最经典的若干pose,快门声狂响,让游客过足瘾。当然,之后是要给一些小费的。
◆◆◆
独脚渔夫,茵莱湖上的舞蹈家▲初见缅甸的当地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脸上绽放的特纳卡涂料,是头上稳稳顶着的菜篮子,是男男女女的裙角飘扬。而最值得细致观察的,却是在缅甸见过的双手。就这样久久地凝视,似乎整个人都被带入一种有节奏、专注的氛围里。
▲在茵莱湖,我们随船夫拜访了当地的一些手工作坊。其中这家手工织布作坊是规模最大的一家,水上的木屋有两层,下层售卖成品,上层是纺织的工人。只见工人采取最原始的方式,脚踩着踏板,手舞着织梭,非常有节奏地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没有色泽的线条,就这样交叉融合出全新的颜色。
▲卷烟作坊很是有趣。缅甸的烟,除了有产自缅甸中部的烟叶,还有切碎的烟草植茎和软木材,两者比例接近1∶1,还有棕榈糖、丁香、肉桂、罗望子等香料,抽起来味道比香烟要温和得多,却也丰富得多。
▲缅甸的手工卷烟可以和当地的手工漆器一起购买,很多罐子或盒子样式的漆器都很适合装卷烟,适合当作礼物。缅甸漆器的胎体主要是用竹篾手工编织而成,所用的漆料和其他颜料都是纯天然的。漆器上面的图案简洁,既有佛教色彩,又有自然特色。在蒲甘,很多家庭从事漆器制作,游客也可以参观手工制作的全过程。
▲在这个匠人缺失的年代,能这样静静地看着一件东西经由双手打磨而出,也成了件不寻常的事情。端详起来,这成品也许并不精致,也不能算得上是最好的艺术,可它带着缅甸专属的气息,一闻,眼前便浮现茵莱湖上的一日景象——桨声船影,机杼声声。
◆◆◆
《风景名胜》征订时间
感谢一路有你的陪伴
《风景名胜》年征订全面开启,
现在征订还有好礼相送~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jc/2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