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仰光 >> 仰光机场 >> 党的生日倒计时70天
本文由行健0党支部供稿
本文约字,预计阅读需要17分钟
前言
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蓬勃发展的十年,亦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积极发声的十年。
一五计划几经修改而问世,引领中国向工业化阔步前进;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翻开了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与此同时,志愿军战士浴血沙场,外交人员折冲樽俎,为新中国带来了和平和声望。
本篇推送,我们选取了年-年内的十件大事,整理成十个小故事:
《民族自治五十六族和睦相处》
《土地改革发展农业北大荒变北大仓》
《向工业化进军一五计划》
《新生大国初登场外交舞台露锋芒》
《人民当家作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阔步走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齐聚莫斯科团结共宣言》
《红旗翻处白旗没〈红旗〉杂志创刊》
《实事求是十年总结拨云见日八字方针》
民族自治五十六族和睦相处
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中国共产党以及人民政府开始着手开展国家复兴发展的各项工作,其中民族问题的妥善解决至关重要。
年,中央人民政府指定系列政策,包括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及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在政府机构中建立有关民族事务的业务;以及设立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建立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卫生工作;建立民族学校等。
2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各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推行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是两项中心工作。”通过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与各地少数民族打通了沟通渠道,使各项民族事务真正落地、造福当地百姓。
同年,西藏和平解放,在此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于年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总结人民民主革命过程中民族工作的经验,指明了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选定的正确道路。民族自治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各民族在国内实行平等团结联合的最适当形式。党的这一决策在宪法中,作为一项根本制度被确定下来,从总体上保证了我国民族事务的有效开展,促进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
土地改革发展农业
北大荒变北大仓
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为不合理,地主、富农占据了70%-80%的耕地,使得贫农、雇农与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改的总路线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到年春,除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全国3亿多农民无偿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而且不必每年再向地主缴纳约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
光从地主手中没收土地还不够,新中国想要喂饱人民,必须开垦新的农田,而在这浩浩汤汤的“拓荒”事业中,开垦北大荒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在五十年代我国对北大荒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才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
从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出征归来,脸和脖子上都被蚊子咬得胖出一圈。在这片曾经的荒原上,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这是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引自习近平年9月考察东三省时来到三江平原的讲话)。
如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也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催促着一代又一代的党员们继续不怕苦难,砥砺前行。
开垦北大荒
向工业化进军一五计划
新中国编制五年计划,是学习苏联的做法。但是当时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缺乏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经验,再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且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短时间内没有确定下来,“一五”计划只能采取边计划、边执行的办法,不断进行修订、调整、补充。
起初,在年5、6月间,中财委对“一五计划”进行粗线条试编。年7月,中财委试编出了《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同年8、9月间,中国政府代表团应邀前往苏联征询意见并商谈苏联援助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问题。
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也成为编制“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年初,毛泽东下了军令状,要求用一个月零五天时间拿出五年计划初稿。2月,中央成立8人工作小组,加快编制进程,到3月20日,粗稿完成。4月初,形成《五年计划纲要(初稿)》。6月底,陈云就初稿有关问题作了汇报,重点阐述了其指导思想:按比例发展和综合平衡原则。11月3日至24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在广州对草案初稿进行了讨论修改。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决定原则上通过这一草案。同年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至此,历经四年之久、五次改稿的“一五”计划正式编制完成。“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通过一五计划,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年同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一五计划的宣传画
新生大国初登场
外交舞台露锋芒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与的国际会议。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们,在外交场上与老牌帝国主义列强们交锋,让世界知道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不仅在战场上寸土不让,在谈判桌上也会让国家利益不损一分一毫。
年,板门店一纸停战协定已经签订,然而在志愿军逐步撤出朝鲜半岛之时,“联合国军”却拒不撤军。与此同时,越南人民抗法战争如火如荼。在苏联的主导之下,苏、美、英、法四国定于年4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中国受邀参加此次会议。
这次会议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极大重视。在开会前两个月的时间内,周恩来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他指出,表面上美、英、法三国是铁板一块,但是其内部有许多矛盾,如果我们能够善用,便有可能达成我们想要的结果。
会上,这群身穿中山装的外交家让全世界眼前一亮。“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国家都将密切地注视着日内瓦会议的进展,并热烈地期望着会议的成功。中国人民对于这个会议有着同样的期待。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带着诚意来参加这个会议。我们相信,参加会议者的共同努力和对于巩固和平的共同愿望,将会提供解决上述亚洲迫切问题的可能。”周恩来掷地有声的声明,让新中国在道义上占据了主动地位。
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带领中国外交家们为新生的新中国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这次会议为一年之后的万隆会议营造了良好的势头,为共产党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
人民当家作主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从年9月至年4月,共五年,代表人数一共一千二百多名,一共举行了五次会议,都在首都北京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之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举行标志着一切权力开始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共有一千二百多名代表。在这些代表中,包括了中国当时所有的民主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了中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代表。这个会议有一百七十七名少数民族的代表出席。这是表示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空前未有的团结统一的一次大会。
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有了这样广泛的代表性,这个代表大会会议所讨论和决定的一切,就将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恰当地照顾到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历史特点,照顾到不同阶级和不同阶层的特殊利益和要求。这就使得我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一切国家机关能够更广泛更巩固地团结全国人民,胜利地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事业。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年4月18日至24日,第一届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24个从殖民主义奴役下取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由地讨论关系到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并发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立和平共处十项原则作为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基础。然而这一重要的成果实在是来之不易。
会议前夕,美国等西方国家贬低亚非盛会的历史意义,宣扬“这次会议只不过是一次午后的茶会”,同时造谣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的领导权,并打算通过援助计划来影响参加国的立场;不但如此,美国还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批准美蒋条约;美国和台湾当局甚至制造谋杀事件,致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和中外记者11人罹难。所幸,周恩来总理因应邀绕道仰光同缅甸领导人会晤而躲过一劫。
会议过程中,反对中国的声音也一直存在。伊拉克代表法迪尔·贾马莉污蔑共产主义就是“苏联殖民主义”;菲律宾、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代表以所谓的宗教信仰问题和凭空捏造颠覆活动等问题攻击中国。
面对这些反对的声音,中方决定作出回应。19日,周总理决定将原来的发言稿印发给各国与会代表,同时临时起草了一个补充发言,即著名的演讲《我们为求团结而来》。周总理通过明确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赢得了大部分国家代表的支持。
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会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阔步走进社会主义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我们常说的“三大改造”,指的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中共中央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之一。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年底基本完成时,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私人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至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们庆祝公私合营
齐聚莫斯科团结共宣言
年11月,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汇聚莫斯科,举行会议并发表了由12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签署的《莫斯科宣言》和64个共产党及工人党签署的《和平宣言》。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这是自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诞生以来,全世界共产党人召开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如此众多的执政党领导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马列主义政党负责人同时聚集莫斯科,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宣言强调,和平共处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共同提出的五项原则,以及亚非国家万隆会议所通过的各项原则符合和平共处的利益。争取和平、争取和平共处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广大群众的要求。各国共产党认为,争取和平的斗争是自己的重要任务,他们将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团结起来防止战争。
但在一些问题上中苏两党存在着分歧。中共代表团不同意宣言中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提法,提出了《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意见提纲》,强调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对于宣言中关于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问题,中共代表团也表示了不同意见。苏共则认为中共关于战争的观点是企图挑起美、苏两国军事冲突。
《莫斯科宣言》的发表,对鼓舞各国共产党人的胜利信心,改善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暴露了各国共产党、工人党间的分歧,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的隐患。
毛主席在《莫斯科宣言》上签字
红旗翻处白旗没
《红旗》杂志创刊
《红旗》杂志创刊于年6月,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关怀、具体指导下创办的。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决定“由中央主办一个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杂志,定名为‘红旗’,每半月出版一次”。当中央酝酿创办刊物时,一些同志请毛主席为刊物起名字。主席说,还是走群众路线,让大家一起来寻个好名字。有关单位就发动大家提名,汇集上报。毛主席从中圈定了《红旗》这一名字,并经中央全会确认。同时毛主席还亲自为《红旗》题写刊头。
在年6月16日出版了当年第12期后,《红旗》杂志停刊,共出版期,由《求是》杂志接过中央主办理论刊物的接力棒。在30年的发行时间里,《红旗》杂志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始终为新中国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服务,为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对实际工作的理论指导服务。
《红旗》杂志
实事求是十年总结
拨云见日八字方针
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中国自年开始,在“左”倾错误影响下,大跃进导致的巨额粮食征收,人民公社化造成的农村粮食短缺,致使国民生计发生严重困难。同时,由于左倾思维和民族本位的思想,当时的领导人拒绝苏联和美国的粮食援助,致使各地出现严重饥荒,进而导致工业发展也严重滞后。
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上海会议期间作了《十年总结》的报告,重新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出,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要留有余地,打得太满,就会被动。
年7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李富春同志在研究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
8月底,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了国家计委党组的汇报之后,提出在“调整、巩固、提高”后面加上“充实二字。年9月30日,中央转发的国家计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八字方针”。年1月14日至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讨论批准了这个方针。
八字方针,即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具体指导下,到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提出“调整、巩固、提高”的李富春同志
供稿:行健0党支部
文字:王子逸、武晓宙、唐一奥、
李昀昊、郭鹏翔、刘畅洋、
许志昊、赵羽彤、蒲明康、
强宣凯
编辑:王祚
审核:吴承晋、郑坤炜、任艺莎、
王裕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