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译作曼德勒建都史

发布时间:2023/1/10 16:36:14   点击数:
北京哪个医院痤疮好 http://m.39.net/pf/a_9125685.html

曼德勒是为了应对战争而新建的都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与英国人进行了两次激烈的战争之后,缅甸的倒数第二位国王敏东王发动政变从胞兄手中夺取了王位。他的抱负是想实现缅甸的现代化,并通过现代化改良手段获得独立。敏东王派遣学生到印度和欧洲留学,引进蒸汽船,建造首批现代化工厂,铺设电报线,编制了缅文的莫尔斯电码。他尝试组建专业军队,改革政府机构,废除采邑制,推行薪俸制度,派遣使者前往西方缔结友好条约。这一系列改革与同时期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日本的明治天皇以及暹罗(即今泰国)的蒙古特国王(《国王与我》中的国王)所进行的改革十分相似。

敏东王不是反英分子,但他希望通过改革来使国家不受欧洲侵略。在他统治初期,他决定新建一座都城——曼德勒,这使他的大臣们十分震惊,因为他们已经在南部十几英里外的旧首都阿摩罗补罗扎根了。迁都一部分是出于军事考虑。阿摩罗补罗位于伊洛瓦底江边上,而曼德勒则向内陆深入了两英里,刚好位于英国炮舰的射程以外。为了抵御英国军队而修建的护城河和巨大的土城墙,在将近一个世纪后仍然经受住了大炮和空袭的考验。

敏东王既是现代化的改革者也是传统文化的倡导者。他是虔诚的佛教徒,大力支持宗教信仰,并因捐资修建寺庙和宝塔、召集佛经结集大会等佛教功绩而被缅甸人铭记。他虔诚地履行缅甸国王所应履行的仪式,从他的宫廷服饰到宫廷仪式,看不到任何西方现代化的痕迹。曼德勒按照古老的传统布局,是有史以来缅甸传统文化最好的体现。曼德勒承载着统治者希望缅甸传统文化能够在维多利亚时代生存下来的愿望。

然而现实不遂人意。年,英国远征军击败了缅甸军队的游击抵抗,占领了这个王国,从此废除了君主制。仰光成为整个缅甸的首都和商业中心,曼德勒则变成一个没有战略意义的内陆城镇,并被命名为杜弗林堡,成为一小队英国驻军和“上缅甸俱乐部”的所在地。再经过一代人的时间,贵族阶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经过任命的英国法官、税务员和警察局长。

乔治·奥威尔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曾住在曼德勒。他毕业于伊顿公学,并成为了帝国的警察。他长期搜集缅甸犯罪团伙的情报(缅甸是英属印度帝国犯罪率最高的地方;有些人认为是由于宗教教育的消亡,另一些人则认为缅甸人本性向恶),奥威尔有一段广为人知的对曼德勒的评价:“这里尘土飞扬,热得令人难以忍受,并以5P而著名:即宝塔、流放者、猪、僧人和妓女。”

另一位居住在曼德勒与奥威尔同时期的外籍居民是赫伯特·雷金纳德·罗宾逊上尉,他被称作“曼德勒最臭名昭著的英国人”。他是奥威尔的朋友,曾经是一名军人,后来吸食鸦片上瘾,并偶尔出家当和尚。在他多次因吸食鸦片产生幻觉时,他认为自己是在发现宇宙的秘密,只是清醒后很难想起来。有一次,他试图在产生幻觉时写下自己的见解,但是第二天早晨他看到纸上写着的是:“香蕉很好吃,但香蕉皮更好吃。”后来,因为贫困潦倒,罗宾逊曾试图用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只是打瞎了自己的一双眼睛。他最终回到英格兰,在英国皇家盲人协会的按摩学校学习按摩,并在图庭度过了后半生。

如今,敏东王统治时期的曼德勒以及乔治·奥威尔和罗宾逊上尉所在时期的曼德勒已不复存在。年4月4日,日本轰炸了这座古老的城市,曼德勒变成一片废墟。日本人三个月前就入侵了缅甸,这是日本对亚洲发动全面进攻的一部分,日本的入侵迫使英国人从缅甸一路撤退至印度。轰炸发生两天后,《时代周刊》和《生活》杂志的出版商亨利·卢斯的妻子克莱尔·布斯来到曼德勒,她后来成为了缅甸的一名记者。她写道:

“几乎每栋房子都已烧毁,有的仍在燃烧。在砖、灰泥以及被烧得变形的锡制屋顶堆砌的废墟中,两千多具尸体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臭味。寺庙里浓烟滚滚,只有寺庙前的石象还在守卫着残缺不全的马路。头顶上秃鹫和乌鸦在盘旋。尸体横躺在街道上,犹如不为所动的堡垒周围安静的护城河中随波逐流的烂苹果……”

英国人没有反抗就离开了曼德勒,但是三年后,斯利姆将军带领的英国第14集团军又回到了缅甸战场,与日本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第14集团军是由英国人、印度人、廓尔喀人和非洲人组成的联合部队,包括乌干达未来的独裁者伊迪·阿明以及未来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祖父都在其中。当第14集团军的三个师包围了曼德勒,随后在街上逐一开展战斗时,盟军空军对日本人进行了猛烈空袭,绝望的日本狙击手把枪对准了英国军官头目。

缅甸独立后,曼德勒部分进行了重建。但是在奈温将军的“缅甸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下,曼德勒的情况和仰光一样急剧恶化。经济没有发展,没有新建基础设施,大部分地区沦为农村,只剩下低矮的木屋和狭窄的土路。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来到曼德勒,那时候曼德勒就像一座孤岛,睡莲堵塞着护城河,街上僧人的数量远远超过汽车的数量,路上只有几辆古董车和二战时期的威利斯吉普车。那时没有出租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经常要走好几英里,或者租用马车(现在已经没有了)。红色的尘土漫天飞扬。大约在同一时期,曼德勒发生了两起火灾,成千上万的房屋和商店被毁坏,仅有极少的建筑物被保存了下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军人政府决定在原址上复原曼德勒皇宫。旧的皇宫被巨大的护城墙包围,城墙每边长一英里。城墙内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宫殿和亭台楼阁,每间宫殿都设有议事大厅以及国王或其他王室成员的寝殿。几乎所有的结构都是用柚木或其他深色木材制成,层层叠叠的屋顶精雕细刻,殿宇内贴满金箔,摆满漆器,并装饰有波斯地毯和玻璃锦砖。敏东王及其继任者锡袍王时期,皇宫里处处彰显着王权,人们穿着丝绸服饰和丝绒拖鞋,在花园小径中闲逛。一位十九世纪的英国游客这样评论道:“大臣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服饰,戴着高大的圆帽,围坐在国王面前,就像满园的郁金香一样。”另一位参观了皇室的观众这样描述现场的景象:

“国王坐在宝上,柚木做成的巨大柱子支撑着黝黑的殿顶,王子和大臣们俯伏在地面上,笛声和鼓声响起,音乐飘向青黛色的远山,他就像童话故事里的森林之王。”

在军事独裁统治下,将军们一时的兴致很快变成了现实,皇宫在几年时间里就重新建成了。但是曾经用柚木建造的皇宫变成了混凝土结构,外面再涂成红色和金色。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混凝土结构比木质结构更耐久。每间宫殿都被精确复原,但是总体的印象却令人失望。混凝土的结构、稀稀拉拉的人群、且内部缺少精致的装饰,这些让新建的皇宫看起来丝毫没有旧皇宫令人陶醉的吸引力。皇宫的后面有一间展览馆,玻璃柜中陈列着皇家服饰,摆放着已故王朝王子和大臣们呆板的肖像和画像。重建旧皇宫变成了一种趋势,这是为了展示缅甸前殖民时代的历史。其他地方的宫殿也进行了重建,各个城镇竖立起了老国王的雕像,国家迫不及待地宣布了考古的新发现。

二十一世纪初,军政府很自然地决定遵循传统习俗建立新首都,新首都定在上缅甸的心脏地带,距离曼德勒以南几百英里处。自年以来,建设一直在进行;现已建成几栋庞大的公共建筑(如年仍未竣工的议会大楼)、宽阔的阅兵场、部委办公楼、能容纳数百名公务员的公寓楼、高级官员的私人住宅、购物中心、园林花园、高尔夫球场(自苏格兰商人时代以来就在缅甸成为时尚),以及动物园等。

对于军政府最高领导人丹瑞将军而言,他的主要动机或许是希望被作为新首都的创始人而铭记(因为敏东王在皇家记事中被冠以“曼德勒创始人”的称号)。当然,迁都也许还有其他动机。官方的理由是,新首都内比都(缅语意为“首都”)的地理位置比仰光更居中。的确如此,内比都恰好位于仰光和曼德勒的中间,更容易到达难以掌控的掸邦山区以及北部和东部的边境地区。政府还修建了新的道路,以便与国内其他地区互通往来。内比都离海岸线也很远,将军们对于美国可能从海上入侵缅甸的臆想也在起着作用。此外,新首都还能更好地防止暴乱。西方媒体经常将内比都称为缅甸的“丛林之都”,或是更令人迷惑的叫法:“丛林藏身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内比都坐落在一片农田之中,这里气候炎热、尘土飞扬,英国人修的铁路和伐木小镇彬马那现已纳入内比都版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wj/247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