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仰光 >> 仰光物价 >> 音乐疗愈西天梵音虔诚谛听
欲知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杜牧
河出图洛出书
开启了中华文化的源头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洛阳
河山供戴历史厚重
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河南西部
九州腹地
十三朝古都
洛阳白马寺
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从此
中华民族伴着汉代明月开始谛听
西天梵音
我们这片土地
承载过太多战鼓马蹄、仁义道德的
喤喤之声而十分自满
却终于为西天传来的一种轻柔而神秘的声音
让出了空间
真正牵连着大家的生命内层
正是这种谛听
渐渐引出了心境平和、气韵高华的大唐文明
所谓的天籁之音
并不在于其发出的声音有多高多飘渺
而在于它能否给我们带来安宁走向觉醒
世间万物皆空
看透看淡红尘世事
心才能安定
愿这首梵音《彼岸》
可以帮助我们驱逐生活的喧嚣
找回心灵的安定,得欢喜自在
禅音入耳宁静心安
倾听这意境深远的旋律
不仅充满清扬淡雅的新世纪意象之境
更沁透着一片悠然禅意
宛如为生命注入一股灵性的活水
也找到了一片自在无忧的清凉地
聆听后涤尽凡尘
了却俗虑无处不自在
中华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
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白马寺不仅是中国第一古刹
也是世界著名伽蓝
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称尊为“释源”、“祖庭”
在洛阳近郊一片郁郁苍苍的古木林中,伫立着一座古老的寺院,等待着跋山涉水而来的信客。
她,便是白马寺。
作为我们国家第一座寺庙,白马寺在我国佛教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在一个明媚的人间四月天,我来到了中国佛教诞生地。
但当我带着满腔希望来到这里时,第一眼却是很失望的。
过于普通的大门,过于平凡的建筑,仿佛在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找到,全然没有第一古刹应有的气势。
在白马寺门口可以看到两匹石马雕像,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当年长途跋涉驮载经书的马匹。
但这两匹石马其实并不是当年东汉时期的遗存物,而是在年重修白马寺的时候,从永庆公主(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迁到这里的。
只有等我真正走近她后,才慢慢感受到她的魅力。法相金身的佛像,缭绕的香烟,纯洁的荷花池和古香古色的殿宇,历经岁月洗礼的白马,无不透着历史的厚重。
高大威严的佛殿,梵音冲洗过的幽径
精湛的雕像,瑰丽的色彩
幻化在氤氲的梵音与缥缈的香火里
和着山水风月、禅机仙气,内敛而灵逸
特别是西侧的国际佛苑
赫然挺立着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及缅甸佛塔苑
金碧辉煌、叹为观止
晨钟暮鼓,时光流转
万千僧人的脚步在此驻足停留
翻开的历史,窥探一角
哪一块石板没有故事?
白马寺的名字源于东汉明帝刘庄的一个梦
回溯千年,一队白马驮着经书从西域前来
过黄沙,走沟壑
从西方走到了东土洛阳
历经数代王朝更替,纷繁沉浮
将汉代的明月与经卷驮到今朝
佛教在中国兴起,竟是因为一个梦?
「庄周梦蝶」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而白马寺的由来则是因为「明帝梦佛」。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梦到一个身长丈六,项佩日轮的金人,飞到御殿前。
第二天明帝便召集群臣询问所梦是何物?其中一名叫傅毅的官员说道:我听说西域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陛下所梦到的金人,想必就是佛了。
于是明帝便派使者出使西域求佛,后请回竺法兰和摄摩腾两位印度高僧到洛阳,还带回来一批经书和佛像。
高僧来到洛阳,明帝盛情款待,并下令在洛阳城西门外建造精舍,用来安置高僧和经书佛像。
这就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而白马寺也就有了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世界伽蓝信仰的力量
在这里可以看到缅甸、泰国和印度风格的佛教殿堂,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缅甸风格佛殿主体建筑为大金塔、大佛殿、博物馆以及2处微缩的缅甸著名历史建筑。核心建筑以缅甸仰光大金塔为蓝本进行仿建,虽然只是原建筑的四分之一,但整个塔身金碧辉煌,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显得气势非凡。
泰式佛殿,是按照泰国曼谷的一座寺庙修建的,金碧辉煌充满了异域风情,最高的佛塔上,还存放着一颗舍利。
而印度佛殿则是按照印度佛教建筑代表桑奇大塔,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
洛阳白马寺作为佛教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的第一座菩提道场,对中国佛学意义非凡。
因为一场梦引发的佛教文化植入,不仅影响了千千万万人,也给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增加了很多宝贵的内容。
洛阳石窟
走出白马寺,便去寻找那一山佛光,走近莲花净开,两山对峙,佛光乍现的伊阙。伊水两畔散布着三千六百多尊大佛,或坐、或立、或躺,眉眼神韵,顾盼生辉,气度恢弘,妙相庄严。
行走在这尊尊佛龛之侧,凝视着这些佛像,聆听佛的呼吸,亲近佛的石肤,感受着佛像的石管里跳动的脉搏。不知道哪一勾属于唐朝,哪一刀属于北魏。四百年不绝如缕,穿云裂石的锤击斧凿,在千年的时空一声声回响灵魂不朽的梵音。那个气度恢弘的繁华盛世,在气象祥和的莲花佛国,渐行渐近,若隐若现……
山风轻柔,梵音回荡。在东山琵琶峰上,长眠着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许,在星光璀璨的唐代,白居易算不得最耀眼的那一个。但他在日本的影响力却远超李杜。在这里,韩国人立碑尊称他是祖先,日本人立碑尊称其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皓首之年的白居易心向佛门,笃爱龙门风光,为自己选定了风景绮丽的琵琶峰。白居易墓古朴肃穆,墓园芳草萋萋翠柏森森,土冢高约3米,四周青石垒砌的矮墙环绕,墓前石碑林立,千年来一定有无数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祭奠怀古。
据说,白居易墓曾经震撼了整个考古界,触动了每位学者的心。原来,琵琶峰竟然暗藏玄机,堪称“有来无回”的绝地。琵琶峰虽然风景秀美,但在古代却是择墓的大忌。地处悬崖峭壁,正前方就是断崖,下方深渊阔水。专家们纷纷感慨这选址太绝了,彻彻底底断了儿孙的入仕之路。
蜀中历代不乏文学大家,但亲临诗人的坟冢还是第一次。而我第一次看见的诗人坟冢就是这般独特。但,不同于那些专家学者,对于诗人的择墓地址,我理解。
很少有诗词像白诗一样,流淌着异常汹涌的情感。文如其人。诗人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大彻大悟,必然有一种超然出世的心态。
在这里,再也没有天涯沦落人的落魄,没有对昏庸君主的嘲讽,也没有对黎明百姓的哀愁,只有无边的寂静和浑融,以及那一山的佛光和静静流淌的伊河。
与大佛共晨昏,语春秋,安然宁静,空灵飘逸。
这,难道不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境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