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世界上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缅甸

发布时间:2021/9/3 10:12:40   点击数:
暑假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m-mip.39.net/fk/mipso_6298361.html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简称缅甸,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之一。西南临安达曼海,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为邻,东北靠中国,东南接泰国与老挝。

位置

  缅甸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其北部和东北部同中国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接界,中缅国境线长约公里,其中滇缅段为公里;东部与老挝和泰国毗邻,缅泰、缅老国境线长分别为公里和公里;

社会

宗教

  僧伽在整个缅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纪传入缅甸,在西元十一世纪时成为缅甸居民普遍的信仰,并且延续至今。当时阿奴律陀听取孟族僧人阿罗汉的建议,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为国教。

缅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乐善好施。在缅甸,几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舍,施舍已成为缅甸人的一种习惯。缅甸人施舍不讲究物品的贵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愿。缅甸有句俗话:“心诚的人施舍一个像榕树籽一样小的东西可以得到像榕树那样大的报答;心不诚的人即使施舍榕树一样大的东西,也只能积下榕树籽那样小的功德。”缅甸人认为,如果能在炎热的夏天向过路人施舍一杯清凉洁净的水,则是一件很积德的事。所以,你会看到,在缅甸人自家大门口,在市内公共汽车站,或在公园、佛塔等场所,总放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过路人饮用。缅甸人的施舍和捐献到处可见。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是人们捐款修建的;全国32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布施的;就连市内公共汽车的凉棚、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钱修起来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缅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钱修佛塔。他们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临死时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

在缅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业后继有人,被认为是一件积德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从此可以“成人”,受到社会的尊重,是一件荣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种形式:单独一家一户做剃度;几家几户联合起来给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门、街道、学校或集市为单位给孩子做剃度。举行剃度仪式的前一天下午,要举行盛大的游行仪式。人们给将要剃度的孩子戴上王冠,穿上王服,肩披彩色绶带,骑上高头大马。有人给牵马,有人撑金伞,队伍浩浩荡荡。一队打着佛教旗帜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姑娘走在队伍的前面,接着依次是载有吉祥大鼓的车、骑在大象背上顶盖金伞的三藏经保护神、手持僧用八宝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手捧槟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缀满准备布施给僧侣的各种日用品的如意树等。晚上一般要请来剧团唱戏,通宵达旦。正式举行剃度的当天上午,要在鼓乐的伴奏下乘专车到大金塔转一圈,再进寺庙给孩子剃发,穿袈裟,听戒规,然后布施斋饭。第三天,家长们要集合在一起,请法师在临时搭起的彩棚里诵经。家长跪坐在地上,手里拿着小壶或水,一边听经一边把杯里或壶里的水一滴滴地倒于盘子里或地上,叫作“分福”。意思是给孩子做剃度所积的功德不可自己独享,要大家分享。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庙里当一周、两周、一个月或几个月小沙弥后可以还俗,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家弟子。

缅甸是宗教意识很浓的国家。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纱、手持黑伞的僧侣,全国僧侣有10几万,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万多人,平均人中便有一个是和尚,佛教徒中每个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出家的年龄一般在10岁上下,出家时间,在以前最短为一年,已缩短为7天。也可以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为僧。出家手续十分简便。因此,在缅甸有出家容易,还俗也容易的说法。

饮食文化

  缅甸盛产稻米,人民以大米为主食。早餐常吃“馍亨卡”、椰子面、椰子粥、凉拌面、凉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种各样的糕点小吃。

缅甸人有喝早茶的习惯。人们在茶馆里喝咖啡、奶茶,吃点心。如面包夹黄油、果酱、乳酪、肉包子、油条及油饼,还喜欢喝鱼片汤、鸭肉粥等。

缅甸人在饮食方面较为节俭。常以鱼虾酱、辣椒、煮豆、酸菜叶汤佐饭。缅甸菜肴讲究油、辣、香、鲜、酸、咸。宏调方法多以炸、烤、炒、凉拌为主。炸烤食物易于保存,凉拌不需加热,又能祛暑。缅甸濒海多河,鱼虾丰富,易捕捞。在缅甸以鱼虾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尤多。缅甸人喜欢将竹笋腌成酸笋,和其他蔬菜、肉类混炒,味道鲜美。

缅甸人的口味特点是酸、辣、清淡,不油腻,类似中国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爱吃鸡、鸭、鱼、虾、虾酱、鱼酱,喜食咖哩,要求略带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们喜欢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以及炒过的辣椒籽,吃起来又酸、又咸、又辣、又鲜。

礼俗

取名

  缅甸人有名无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词,以示性别、年龄、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称“貌”(意为弟弟),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少年也称“貌”,对平辈或兄长则称“郭”(意为哥哥),对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则称“吴”(意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随着他的年龄和地位的变化,被称作“貌昂基”、“郭昂基”或“吴昂基”。

  此外,还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钦”(意为主人)、“波”(意为军官)、“耶波”(意为同志)、“塞耶”(意为教师和医生)的。

缅甸妇女不论已婚与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玛”,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平辈也称“玛”(意为姑娘),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则称“杜”(意为姑、姨、婶)。如有一位叫“丹敏”的女子,随着她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可称她为“玛丹敏”或“杜丹敏”,她本人自称“玛丹敏”。

  有统计,缅甸人取名所用的字总共不到个,用这些字互相拼凑,取其声韵顺口悦耳即可。因而缅甸人重名的很多,为表示区别,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后加上籍贯或工作单位、职业名称等。

生活禁忌

  缅甸人有“右为贵,左为贱”,“右为大,左为小”的观念。因此,缅甸人有“男右女左”的习俗。此外女人不能枕着男人的胳膊睡,否则男人就会失去“神力”,整日萎靡不振。在吃饭时,须按照男右女左的习俗入座。

  缅甸人视头顶为高贵之处,所以不能用手触摸他人头部,即使是十分可爱的孩童也不能抚摸其头。与朋友同行,不能勾肩搭背。给长者递接物品时,不能用左手,左手被视作是不洁净的。

  缅甸人视太阳升起的东方为吉祥的方向,认为东方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方向,所以缅甸人家里的佛龛都供在室内东墙上。因此睡觉时,头必须朝东忌讳朝西,否则是对佛的玷辱,会招致不幸。缅甸人还认为西方是死神居住的地方,古代缅甸国王斩杀犯人时,都是出宫殿西门,所以睡觉绝对不能头朝西睡。缅甸人把东面和南面称为头顶部,把西面和北面称为脚尾部。家中长者的座位在头顶部,晚辈的座位在脚尾部。

在缅甸,女子穿的筒裙(缅语称“特敏”)被视为不吉祥之物,不允许晾晒在超过人头的地方。因此男子忌讳在晾着衣服的绳索或杆子下穿行。如男子穿行,则男子身上的“神力”会丢失,并会倒霉一辈子。故此,到佛塔寺庙朝拜的信女,不得登攀塔座,只能跪在塔下瞻拜许愿,如要向佛塔、菩萨身上贴金,需交由男子代办。

婚姻禁忌

  缅历4月15日至7月15日三个月为佛教僧侣安居期间,缅甸人不许举行婚礼。此外,缅甸人也忌讳在缅日历9月、10月、12月内结婚。他们认为,在9月结婚,将会不育,一辈子无儿女。在10月结婚,会破产。在12月结婚,夫妻会两地分居,不得团聚。出席缅甸人的婚礼,不能穿蓝色、灰色和黑色的衣服,否则会带来不吉利。

数字禁忌

  缅甸人忌讳9、13和尾数是零的“补”数(10、20、30、40、50、60、70、80、90)等数字,也忌讳“9”人共同远行,认为“9”人同行必有灾祸,若是9人同行则需带一块石头,以破9的数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缅甸人认为“13”这一数字不吉利,因此忌讳买有编号13的房子和车子。缅甸商人忌讳补数,因为补数带有零的数字,零即为输,故视补数不吉利。在缅甸,若汽车牌照的总计为补数,如10、20、30……等就很难卖出去。

  缅甸人喜爱鲜明色彩,例如传教徒所穿的番红黄色装束,也喜欢用猫头鹰作图案。他们除了喜欢穿“纱笼”以外,,还爱用金首饰,不少人宁愿节衣缩食也要买一二件首饰佩戴。妇女首饰除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镯之外,还有金脚镯,男人简单些,通常是金项链、金戒指翻金钮扣。缅甸男人头上爱扎素色裹巾,缅甸人称之为“岗包”。女子穿的纱笼一般很薄,配有底裙,有的还系上银带或装饰钮扣,最隆重的盛装是穿着白色蝉翼纱的上衣和红色的纱笼。在缅甸,不论男女平时很少穿鞋袜,不是光脚,就是穿拖鞋或有孔的凉鞋,政府官员只是在接待外宾时才穿鞋袜缅甸人以米饭为主食,吃饭不用筷子,也不使刀叉,而是用手来抓。有爱好洗澡的习惯,一般早晚各洗一次。

旅游

礼仪

  到缅甸旅游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当地宗教习俗。缅甸是个佛教的国度,生活中的各种礼俗都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在仰光的大街小巷,花间树丛,常可见到各种鸟在追逐嬉戏,原因在于当地人养成了不杀生的习俗,他们视乌鸦为“神鸟”,对其倍加爱护。他们对牛也敬若神明,在闹市遇上“神牛”,行人和车辆都要回避让路。不论何人,即便是外国游客,进入佛塔或寺庙时,也都必须脱鞋。

服饰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个民族,主要有八大民族:缅族、克钦族、克耶族、克伦族、钦族、梦族、若开族、掸族。各个民族有其特色的民族服装,独显其民族文化。同处于缅甸区域文化内的八大民族,在文化上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着自己特色的文化。在服饰上这八大民族有着一些相同的特色,如这八大民族的女士都穿纱笼,男式都扎包头。但是在装饰上的不同就显示出了民族特色。

缅甸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在仰光,超过80%的人还穿着民族服装。无论男女,下身都穿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男女纱笼的穿法不一样,男式的笼基是在腰际结一个花球,女式的是左右裙端扭成带状,互相结住。虽然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较为鲜艳。男女上衣均为右衽,也有对襟的。男人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衫,用一条或粉红或黄或白的薄纱或丝绸帕包在头上,作为出席盛会的礼帽。女子的上及多为斜襟长袖衫,衣袖长而窄,颜色多为乳白色或粉红色。为了适应热带气候,多用薄纱制成。妇女一般都留长发,卷发髻,并插花,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首饰。缅甸人很少穿鞋袜,男女老少都爱穿拖鞋。

平时的生活中缅甸人都喜欢肩挎一个很有民族特色的颜色鲜艳的长带包。出席正式场合时的服装都很讲究。男士要穿无领的对襟长袖外衣,内穿衬衣,并且头上戴用一条素色的薄纱或丝巾裹扎好的“岗包”,下穿拖鞋;女士正式场合穿颜色鲜艳的服饰,梳各式高而光亮的发髻,并戴鲜花。

旅游

  仰光地处富饶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仰光河下游.距出海口34公里.是缅甸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人口多万.仰光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绿树成荫、鲜花常开.有“花园城市”之称。仰光古称“大光”.十八世纪中是仰光河畔的一个渔村。年改名为“仰光”。仰光港为深水港.可进出万吨轮.是缅甸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仰光也是全国的航空枢纽.北郊建有敏加拉洞国际机场。

景点

大金塔

  仰光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塔高米,坐落于市内一座小山上,表面涂有72吨的黄金,塔顶由近0克拉的宝石镶嵌而成。整个建筑群非常雄伟,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夺目而耀眼。传说是保存有佛祖八根头发的商人两兄弟建成,已有2年的历史。

甘道基皇家太湖

  在高大的合欢树和棕榈树丛中.皇家大湖,如一颗碧绿的翡翠镶在仰光市区,湖西的高岗上矗立着金光灿烂的大金塔;湖东是美丽的卡拉威宫,湖北面是绿树成荫的昂山公园,湖岸环绕着木走廊,是散步和欣赏湖滨美景的好地方,湖北建有一宽大的柚木平台,是远眺、拍摄大金塔和卡拉威宫的绝佳位置,在这里还可以观赏倒印在湖中美丽的日出和醉人的日落。

卡拉威宫

  缅甸风格的代表性建筑,设计别具匠心,造型为两只传说中的神鸟——妙声鸟.背驮一座宝塔.浮游在皇家大湖上。建筑周围的雕刻及大厅内的装饰.描绘了缅甸主要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场景,金、红两色是整个建筑的主体色彩.象征吉祥、安乐。

卡拉威宫是仰光市内景点的标志之一。是一艘浮于湖中的鸟型大船,很有特色。外观金碧辉煌,里面装饰豪华。每天晚上7点至10点有缅甸民族歌舞表演,以自助餐的形式开放,几乎是国际观光客必到之胜地,

茵莱湖

  位于仰光市北部,湖面宽阔,湖水清澈.湖畔绿树成荫.碧草如茵,繁花似锦,湖周有多个公园。不但是市民休憩之场所,更是情侣谈情说爱的热门首选。

昂山市场

  位于市中心,是仰光市内最大的旅游工艺品市场,除供应仰光市民日常用的各种百货外.还出售各种特色旅游纪念品、天然宝石、翡翠玉器、金银饰品、金线绣、木雕、漆器、皮具、藤器等传统工艺品。

苏里塔

  位于市中心.闹中取静.塔高46米.塔身镀金.塔基呈八边形。据传建成于多年前迎接圣物的和尚自印度返回后,以Kakusana菩萨时代的保护神苏里的名字命名。周围遍布出售工艺品的摊贩。

波特涛塔

  又名千佛塔.与苏里塔同时建成。据传从印度来的护送圣物的千佛陪葬于此。年被皇家空军炸毁.20世纪下半叶重建。重建中发现了许多多年前的文物和珠宝。游客可进入塔身内部观赏保存圣物的密室。

巧达吉卧佛塔

  塔内有长70米的卧佛雕塑。雕塑完成于年,20世纪60年代重修。佛脚上的种佛迹清晰可见。旁边的英文说明逐一解释各种佛迹的含义。

中心公园

  位于仰光市政厅附近的中心公园,又叫玛哈班都拉广场,是为纪念抗击英殖民者的民族英雄班都拉将军而得名。公园中央的独立纪念碑高42.72米,像一枚刺向苍穹的宝剑,象征着缅甸的自由与独立神圣不可侵犯.也向后人讲述着班都拉将军为争取缅甸独立而牺牲的英雄事迹。公园边的仰光市政厅,是一黄色的缅式风格建筑,外观庄重、装饰精美,游客均会到此拍照留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wj/2266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