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仰光 >> 仰光物价 >> 缅甸,为何突然迁都究竟有多重要
滔滔澜沧江奔腾向南,蜿蜒湄公河奔涌不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应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温敏邀请,习主席正在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今年恰逢中缅建交70周年,共话千年“胞波”情谊,规划合作发展蓝图。此访将在中缅友好交往史上谱写浓墨重彩的一页。
因为缅甸有内战,有不少外国人偏激地认为,缅甸本身就是一个战乱国家的,甚至是“危险”的,其实是对缅甸的误解。欧美国家也存在地区冲突,不少人将缅甸的部分元素放大化了,那么缅甸这个国家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此文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神秘国家吧。
缅甸概况
缅甸全称缅甸联邦共和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西部,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相接,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面积约67.6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万。首都为内比都。
地图来源/地图帝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个民族,主要包括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其中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官方语言为缅甸语,各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约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缅甸是著名的佛教国家,佛教传入缅甸已有多年的历史。佛塔多、庙宇多、僧侣多是缅甸佛教文化的三大特色。缅甸又被誉为“佛塔之国”,据统计,全国大小佛塔有10万多座。
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宝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四成左右。缅甸风景优美,名胜古迹多,著名景点有:仰光大金塔、古都曼德勒、“万塔之城”蒲甘、茵莱湖等。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友好交往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近年来,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
为何迁都
想必大家都注意到缅甸的首都不是咱们以前很熟悉的仰光,而是相对比较陌生的内比都。地处沿海的历史名城仰光之前已经做了一百多年首都,为何缅甸突然要将首都迁至内陆的内比都?
缅甸迁都是比较突然的。年11月4日,各国驻仰光使节被约请到缅甸外交部听取通报,而缅方并未预先告知通报内容。使节们已习惯了这种约请。正在交头接耳之际,吴貌敏副外长表情凝重地匆匆走进新闻发布厅,向使节们宣布:缅甸政府决定从即日起将首都从仰光迁移至彬马那。他说,仰光是当年殖民统治者给缅甸确定的首都,并不代表缅甸人民的意志。缅政府决定迁都彬马那,是由于它位于缅甸国家版图的中心部位,放射能力强,有利于政府施政。但外界对缅甸的迁都存在各种说法。“威胁说”认为缅甸的迁都是感受到外来的军事威胁;“控制说”认为缅甸政府北迁是想解决对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问题;“风水说”则认为缅甸首都搬迁是遵从天象的安排。其中的真正原因,我们也不得而知啊。
后来,这个彬马那改名为了内比都。“内比都”是缅甸古语,意为“京都、都城”。缅有关官员的解释是:“彬马那”原本就是个小城镇,新首都不可能沿用此名。同时,考虑到缅甸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应加以大力弘扬。把新首都命名为“内比都”,可体现缅甸文化,也更显得大气。
▲内比都联盟议会
历史变迁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旧称洪沙瓦底。据说,早在五千年以前伊洛瓦底江流域就出现了旧石器时代的居民。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东坞和贡榜三个封建王朝。年至年间英国先后发动了3次侵缅战争并占领了缅甸。年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又是和印度关系密切得很啊!
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成立缅甸联邦。年1月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年9月23日,国名由“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缅甸联邦”。年5月,缅甸联邦共和国新宪法获得通过,规定实行总统制。缅甸于年依据新宪法举行多党制全国大选。年2月4日,缅甸国会选出吴登盛为缅甸第一任总统。年3月28日,吴温敏在缅甸联邦议会选举中赢得选票超过半数将当选总统。
多元民族
缅甸并非是一个小国,它的国土面积比英国和法国都大。从地图上看,缅甸像一只在空中飞扬的风筝。缅甸有约.9万(年人口普查),68%为缅族。主要的法定少数民族为掸族(9%)、克伦族(7%)、孟族(2%)、克钦族、克伦尼族(1%)、钦族(2%)、若开族以及华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缅甸官方不承认华人、印度人、孟加拉人为法定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缅甸语,也有为数不多的人懂英语和汉语。
▲缅甸主要种族人口比例。种族多元化的状况,对国家凝聚力的形成是不小的挑战
它的东北部是掸邦高原,横亘着一片崇山峻岭,与中国、老挝接壤。掸邦高原的面积几乎相当于英格兰,这里的人主要是掸族,信奉佛教。掸族又可以细分为30多个较小的民族,他们皆和中国云南的傣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族同出一系。西北部是连绵不绝的那加-若开山脉,像一道天然的屏风,分开了南亚和东南亚两个世界。这里居住着克钦族、那加族等。受英国人的影响,很多克钦人信仰基督教。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和孟加拉国接壤。东南与泰国交界,两国的边界线蜿蜒南下,将一道狭长的半岛分割成两半。缅甸的中部是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三分之二的缅甸人口居住在伊洛瓦底江平原。东北部有水流湍急的萨尔温江,在中国境内叫怒江。
地图来源/地图帝
以上是基本情况,接下来我们再从几个侧面了解这个国家:
佛国缅甸
前面提到,缅甸85%以上的国民信仰佛教,其文化受佛教文化的影响颇深。僧伽在整个缅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纪传入缅甸,在西元十一世纪时成为缅甸居民普遍的信仰,并且延续至今。当时阿奴律陀听取孟族僧人阿罗汉的建议,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为国教。
缅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乐善好施。在缅甸,几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舍,施舍已成为缅甸人的一种习惯。缅甸人施舍不讲究物品的贵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愿。
缅甸有句俗话:“心诚的人施舍一个像榕树籽一样小的东西可以得到像榕树那样大的报答;心不诚的人即使施舍榕树一样大的东西,也只能积下榕树籽那样小的功德。”缅甸人认为,如果能在炎热的夏天向过路人施舍一杯清凉洁净的水,则是一件很积德的事。所以,你会看到,在缅甸人自家大门口,在市内公共汽车站,或在公园、佛塔等场所,总放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过路人饮用。缅甸人的施舍和捐献到处可见。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是人们捐款修建的;全国32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布施的;就连市内公共汽车的凉棚、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钱修起来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缅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钱修佛塔。他们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临死时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
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纱、手持黑伞的僧侣,全国僧侣有10几万,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万多人,平均人中便有一个是和尚,佛教徒中每个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出家的年龄一般在10岁上下,出家时间,在以前最短为一年,已缩短为7天。也可以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为僧。出家手续十分简便。因此,在缅甸有出家容易,还俗也容易的说法。
和尚在缅甸普遍受人尊敬。每天天一亮他们就出去化缘,人们都很乐意给予布施,有的还惟恐布施不及时、不周到;也有人早早就把饭莱做好,到家门口来恭候和尚来化缘,也有的人家甚至常年负责数名和尚的饭食。在农村,当人们见到和尚(特别是法师)时,都要就地跪拜,和尚出门乘坐车船,旁边的人都会自动起身让座,买票时,不是把钱直接交给售票员,而是把钱包打开,由售票员自己来取。
到缅甸人家里去做客,你会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都供有佛龛。有钱人家供金佛、银佛、玉佛,收入一般的人家供木雕佛像,家境贫寒的人家供纸佛像。拜佛是缅甸人每天必做的一件大事。人们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市场上去买各种鲜花插在佛龛上,然后早拜祈祷。晚上睡前还要进行晚拜。每逢节假日,缅甸人常到寺庙去拜佛听经,或到远近有名的佛塔去拜塔。
“贫穷”缅甸
缅甸也曾经阔绰过。这个国家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52%,素有“森林王国”之称。缅甸盛产的玉石和宝石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在20世纪初期,缅甸的繁荣程度超过了印度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缅甸的人均GDP至少是中国的两倍以上。印度人大量流入缅甸,就像中国沿海开放之后,四川或湖南人纷纷奔赴广东和海南。20世纪20年代,仰光是世界上移民人口最多的城市。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了当地的缅人,华人也在这里寻找做生意的机会。仰光还有来自欧洲、美国、南美的移民,当时的热闹程度堪比新加坡,比中国香港还风光。轮船定期从仰光开往加尔各答。飞机刚刚问世,就有航班从仰光飞往雅加达、悉尼、伦敦和阿姆斯特丹。
但缅甸是二战期间东方的一个重要战场。战争结束之后,留给缅甸的是一片瓦砾。加之缅甸独立之后长期封闭,而且常年内战,数十年来经济发展缓慢,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有缅甸华人形容,现在缅甸的经济状况相当于30多年前的中国。
在缅甸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街上的“万国车”。缅甸本国就只有教育界使用的吉普车是本国生产的,其他的基本全部从国外进口,而且很多是进口的旧车。而缅甸使用的电子设备则绝大部分为日韩产品。一直感觉中缅两国关系良好,中国产品应该很多。但在缅甸内地却很少见到中国产品(缅北除外),这岂不令人失望及怀疑?“有路就有丰田车”!这句广告词在用缅甸真是太确切了。大街小巷跑的都是日产轿车,尤以丰田最多,偶尔会有几辆奔驰轿车出没,车大多都是二手的,有的还冒着浓浓的黑烟,像着了火一样。缅甸的贫穷是世界闻名的,由于他们不对外开放,所以整个国家显得很闭塞。满街跑的汽车有很多都是从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旧的二手车,道路狭窄,而且上面的沥青也是很久没有翻修了,踩上去很硌脚。贫富差距很大,有钱人多是一些华商。有钱人住的是漂亮的小洋楼,独门独院,有自己的花园和游泳池,有一两台私家车,稍微好一点住的是单元房,但也大都是很旧的房子,而且光线不好,面积也不大。
普通人住的就是平房,主要拿木头做成,里面的卫生条件极差,而且一年三季都会受到各种蚊虫的骚扰。雨季的时候房子会漏,会进水,问题很多。再穷的农民就是住在田野中搭起的小草棚或小木棚中。那里私人要想上网的话要想有关政府部门提交申请,很少有人家有电脑和电话,能上网的则是少之又少。普通老百姓的工资很少,多一点的像老师,一个月夜就是一二百元钱,那里的物价大部分和中国差不多,所以大部分人生活还是比较拮据的。大部分人都洗不上热水澡。
有人感叹:繁华旧梦,已经依稀难辨。缅甸曾是一颗那么晶莹的珍珠,如今却掉落在经济落后的尘埃之中,可它一定会再度发展起来,因为有大量的商机。
“内战”缅甸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用图片来说话,因为信息量太大了。
(此图来源于环球网)
看过上图,相信大家现在已经对缅甸的内战有了大致了解吧?
姓氏缅甸
当然,如果你仔细看完了上面图片,里面还提到一个细节,也就是关于缅甸人的姓氏问题。我们之前也发现很多缅甸人都姓“吴”。比如缅甸前总统就叫吴登盛,但实际上你可能会注意到,很多时候媒体又直接将之称为登盛。糊涂了!查了查资料,才发现缅甸人是没有姓氏的,这个“吴”的确只是一种尊称而已。你知道吗?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翻阅文件发现,缅政府官员中90%都姓吴。外交部长吴年温、能源部长吴伦迪、商务部长吴丁乃登、文化部长吴钦昂敏、宣传部长吴觉山、社会福利与救济安置部长吴貌貌瑞。吴看来是缅名符其实的第一大姓!
其实不然。缅甸人是没有姓氏的。平时常见的『吴』和『杜』并不是姓氏,而是对男性和女性的尊称,类似于中文的『先生』和『女士』。
平时经常看到的在男性名字前面的那个『吴』字,在缅甸语里其实是『先生』的意思,并不是姓氏,『吴』字在缅甸语里可释义为“叔叔”、“伯伯”之类的男性尊称,也可解为『先生』的意思,因此在人名字前面加一个『吴』的时候,就是『先生』,以示尊重,比如登盛,他的名字就叫做登盛,就是『吴』+『登盛』,平时中国媒体会称登盛为『吴登盛』,然而事实上,他的名字只是叫做登盛,他并不姓吴,中国媒体将其称为『吴登盛』就是『登盛先生』的意思,只是一种尊称。
同理,女性名字前面的那个『杜』字也不是姓氏,日常用语里『杜』可解为“阿姨”,而在正式场合女性名字前面加上一个『杜』字那就是对女性的尊称,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昂山素季,对她的尊称全称是『杜昂山素季』,一般正式场合她会被称为『杜昂山素季』,就是『昂山素季女士』的意思,但平时私下里她也常常被缅甸人称为昂山素季,以示亲切,因为她的名字里面嵌入了她父亲昂山将军的名字,昂山将军被缅甸人尊为『缅甸独立之父』,所以『昂山』两个字在缅甸本来就是个标志性的名称,因此,昂山素季的名字单独称呼而不加『杜』字时,是一种特殊的家族符号标志。
在正式社交场合,『吴』字和『杜』字的运用并没有严格的年龄区分,只是一种尊称。
但在日常生活中,『吴』和『杜』的使用还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比如有身份者或年龄较长者,名字前面就会加上『吴』和『杜』,以示尊重。
年轻的男性名字前面一般会加个『哥』或者『貌』字,那也不是姓氏,也只是一种身份认定,比如一个叫觉觉的男子,会被叫做『哥觉觉』或者『貌觉觉』,之间的差别只是年龄上的差别,成熟男性一般叫会叫做『哥+XX』,而较年幼的男孩就会被叫做『貌+XX』。
日常生活中女性名字前面一般会加上一个『杜』或『玛』字(有时也写成麻),这个『杜』和『玛』也不是姓氏,而是普通的身份认定,成熟女性名字前面一般会加上个『杜』字,而年轻女孩或者小女孩的名字前面会加个『玛』字,比如一个叫妮妮的女子,她的名字就可以叫『杜妮妮』或『玛妮妮』,这样大家一听就会知道这是一个成熟女性还是年轻女孩或小女孩。
因此,综上所述,缅甸男子名字组合是『吴+XX』或『哥+XX』、『貌+XX』;而女性的名字组合就是『杜+XX』或『玛+XX』。(此部分内容综合自“趣历史”和知乎专栏作者洪霟文章)
缅甸为什么重要?
为什么美国、日本乃至欧洲都在加大对缅甸的投入?缅甸究竟有多重要?对中国而言,缅甸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何帆是怎么看的: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缅甸的重要性在于,它恰好坐落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之间。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吴丹的孙子,缅裔作家吴丹敏(ThantMyint-U)出版的一本关于缅甸的书就叫做《中国和印度相遇之地:缅甸和亚洲的新十字路口》。这种特殊的地位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重要性,毕竟中国和印度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两个新兴大国,特别是中国眼看着就要成为世界第一了。
中国经济对缅甸的影响,就像一滴饱满的墨汁掉在了宣纸上,很快就浸洇成一大片。尤其在缅甸靠近中国的边界,更是热闹非凡。在掸邦北部聚居着果敢、佤族等少数民族,果敢其实就是生活在缅甸的汉人,佤族也和汉人生活习性相仿。这些地区尽管在缅甸是偏僻的边疆,但到了这里,尘土飞扬的土路就变成了平坦开阔的公路。这些地区的用电,是中国的电网供应的,手机使用的是中国电信的网络。在仰光都用不了的黑莓手机,在这里信号畅通无阻。仰光的街道上跑的是破旧的二手汽车,在这里到处能看到各色崭新的SUV。人民币是最流行的货币,反而很少有人用缅币。
但是,对中国来说,缅甸真正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仅是熙熙攘攘的边境贸易,不是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的柚木和玉石。缅甸是中国破解“马六甲难题”的关键。
在马来半岛的南部,是全长多公里的马六甲海峡,最窄处只有37公里,主要的深水航道不过两三公里。全世界四分之一的油轮不得不通过马六甲海峡,全世界海上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不得不通过马六甲海峡。中国进口原油的五分之四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这里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海上生命线。但马六甲海峡自古就不安宁,19世纪海盗猖獗,20世纪周边战事不断。可以设想,只要切断马六甲海峡,就可以牢牢的扼住中国的咽喉。
要想破解马六甲海峡困局,就必须找到新的通道。曾经商议过的方案,包括从巴基斯坦直达中国新疆的中巴输油管道,从孟加拉国通往西藏的中孟输油管道,在泰国克拉地峡开凿一条运河,以及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输油管道、中国和哈萨克之间的输油管道等等。在这些方案中,最简单有效的莫过于中缅石油管道和铁路方案。
想象一下,如果这一方案最终能够实施,将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中国和缅甸。和美国不一样,中国只在东部有海岸线。中国没有自己的加利福尼亚。而美国历史学家特纳曾说,美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西部拓殖史。美国的经济扩张,甚至民主制度,都得益于西进运动。中国在近年来大力推进西部开发,要想给西部开发带来活力,离不开西部的对外开放。仅仅通过陆地对外开放,辐射范围有限,如果打开通向印度洋的通道,才能形成中国的“新边疆”。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都能得到更广阔的新天地。发展经济学指出,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的主要契机就是和一个强大的增长极联系起来。(此部分内容作者为何帆,来源:腾讯新闻)
图片来源/地图帝
再来看看克危克险高级分析员袁铁成的看法:
在分析缅甸的地缘政治时,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缅甸既是中国缓冲区,又是中国战略通道。笔者并不认同。简言之,中国崛起之前,缅甸没什么用处;中国崛起之后,缅甸无力缓冲,还是没什么用处。缅甸对中国的最大价值,既在于缅甸自身,更在于缅甸的海岸线,即中国虚拟的西海岸。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国崛起后,缅甸或成为中国核心利益的所在区,而非缓冲区或战略通道。
一方面,人类文明多集中于温带地区,而缅甸大部分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热带地区,有先天性不足,不具有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优势。有人反证说,埃及属于热带地区,但埃及向北远离北回归线,正在北纬30度线上。另一方面,缅甸作为中国缓冲区,难有可查证实例。在中国西南地区,横断山已自成缓冲区,而无需缅甸。更何况,缅甸地势西南低东北高,试图从低地缓冲高地,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现实,几乎完全不可能。此外,缅甸从未成为中国战略利益通道,曾经的滇缅公路价值存疑,无地缘战略价值的可持续性,更多则是抗日神话。
即使如此,缅甸自身对中国核心利益仍然至关重要。缅甸北边与中国西藏接壤,喜马拉雅山是天然屏障。缅甸东北边与中国云南接壤,尽管有横断山阻隔,但上天还是在瑞丽安排了战略缺口。缅甸国土呈马蹄形,也说呈钻石型,面积67.6万平方公里,比中国青海省小一点儿,但在东南亚国家中,是单一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排名第39位。
对于中国来说,缅甸最重要的资源禀赋在于,拥有2公里海岸线,干净顺畅。这些海岸线对缅甸自身价值有限,但对中国价值无限。作为21世纪中国崛起的通天之路,怎么描述都不为过。
以上就是今天咱们要聊的主要内容,如果朋友们感觉还不解渴,可以自己去有针对性地找找资料。希望此文能对大家了解缅甸这个国家有所帮助。最后福利大家一下缅甸美女。
缅甸美女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