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在仰光,感受佛意

发布时间:2021/2/15 2:07:32   点击数:
北京扁平疣医院那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10119/8604573.html

在仰光,感受佛意

我知道仰光大金塔闻名于世,早就有一睹它风采的想法,于是,便于年3月5日只身前往了。

一、感冒了

一下飞机就觉得很难受,难受的原因是温差太大,在我们贵州遵义,此时还穿着棉衣呢。可这儿,却是摄氏30几度,要穿短衣短裤。加之,中餐后便去参观凤凰岛,一上旅游车,车上的温度一下子又降到20度左右。更糟糕的是,参观凤凰岛要脱掉鞋子,鞋放在车上,赤脚下去。我素来脚怕冷,连凉鞋都不爱穿,可在这儿,虽有些不愿,也有些担心着凉,但得入乡随俗呀,只好从命。

果真,感冒了,参观回来在酒店吃晚饭后,服了点自带的感冒药,便昏昏沉沉睡了过去,死人一般。半夜三点过钟,又起来吃了一次药,盖上厚被子捂出了点汗,清晨起来才感到略好了一些。

这次感冒真可谓是“出师不利”,影响了我整个仰光游。其中在3月7日下午的两个景点自己都没去。因是参观佛塔,又要赤脚,加之我感冒得已走不动了,怕再打赤脚更严重,便只好坐在车上。

缅甸导游小刘见我感冒厉害,非常关心,问我带药没,嘱咐我按时服药。小刘的家在中缅边界的云南某地,小时在云南上学,懂中文,会汉语,后来这地方又划归了缅甸,所以他成了个“两栖人”,对两边都了解。他很歉意又无可奈何地告诉我,缅甸人几乎全民打赤脚或穿拖鞋,除了天气太热,赤脚或穿拖鞋舒服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烧香拜佛方便。缅甸是万塔之国,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众都信仰佛教中的小乘佛教,缅甸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一天要拜很多次佛,而拜佛是要赤脚进入佛塔或寺庙的,这是用以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之至——上可知天,下可会地。我心坦诚,一心敬佛。

听后,我释然了,一则是对他们一心向佛的敬重,二来是对自己感冒的“理解”。我不是佛教徒,内心的真实是不愿赤脚进佛塔,这也许是冒犯了佛祖,所以佛祖用感冒对我进行“惩罚”,接受吧。于是,在以后的几天里,哪怕是仍感冒着,也要硬撑着打赤脚进佛塔、进寺庙。我也要用这种赤脚方式,表示我对佛祖的虔诚之心。因为我是在缅甸,是在仰光,我应该追寻的是一场佛教之国的返璞归真之旅,而不仅仅是入乡随俗。

二、仰光大金塔

3月8日,我的感冒依然很严重,但因已横下了一条心,便不顾那么多了,更何况是参观仰光大金塔。

仰光,多么美的名字。据说,在缅语里,仰光是“战争结束”之意,当然这和缅甸历史上大金塔曾被英国人占领,之后在缅甸人民不懈地斗争下,又回到缅甸人民手中有关。所以,仰光又有“和平城”的美称,还有“东方花园”、“宝石之都”的雅称。

那天,阳光真好,我打着赤脚走了进去。大金塔是建在仰光市北部茵雅湖滨海拔51米的丁固达拉岗上。

首先进的是一个又宽又大的长廊,这长廊宏伟壮丽,两边又粗又高的柱子上,下绿上黄,那黄色不知是镶的金箔还是涂的金粉,都发出耀眼的金光,长廊两边的墙上绘有精美的浮雕和绘画,浮雕和画面上的佛像、神怪异兽形态各异,或肃穆端庄、或狰狞可怖,无一不展示着缅甸人高超的艺术水准,更显示着宗教艺术独有的魅力。

终于来到了大金塔所在的位置,抬头仰望那座举世闻名的大金塔,真的只能用“震撼”二字来形容了。

只见塔身金碧辉煌,阳光照耀在塔上,反射出万道金光,它是佛教之国缅甸的象征,它在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人民的心中都是一个佛教圣地,是佛教徒们一生向往和必去朝拜的所在。

仰光大金塔又称为瑞光大金塔,是一座佛教塔,它建于公元前6世纪。关于塔的修建缘由,还有着一段与佛祖释迦牟尼相关的神奇传说。这传说导游小刘已在车上作了介绍,让我对塔的来历有了了解。小刘还介绍了自塔修建之初迄今多年以来,金塔历经的漫长的修缮和被英国占领又夺回的曲折之路。如今,金塔已由最初的高8.3米,变成了塔身高米。佛塔由砖砌成,塔身表面贴满了金箔,塔形像一只覆在地上的巨钟,底周长米。有4个大门,门外有石狮镇守,门内有玉雕佛像,塔内设有石梯和电梯。塔顶罩着一个5米高,千克重的金属宝伞,伞尖顶着一颗直径27厘米的金球,球的表面镶有钻石和红蓝宝石共多颗。塔顶悬挂着多枚金铃和多枚银铃。在大金塔的四周还有几座小塔,形状与大金塔相仿,组成金塔之林。

我凝视着这一座熠熠闪光的金塔,心中倏然对它产生了敬意,顿觉金塔的神圣与崇高,庄严与宏伟。它像一座不断发展的历史博物馆,记载的是缅甸人的历史,包含着缅甸人那份对自身信仰的热情与执着,它已经成为了缅甸人的民族象征,耸立在茵雅湖畔。

除了我们这些游客,更多的是来自缅甸各地的朝圣者,他们都面带静穆,衣着整洁,跪拜在各大、小金塔在前,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身强力壮的中年人和生气勃勃的年轻人,还有稚气未脱的孩子。我十分惊讶于他们的安静,偌大的金塔林里,没人喧哗,没人呼朋唤友,更没有小贩的叫卖声,个个都虔诚地跪拜在塔前或静静地坐在路边一角,有的还在做着我看不懂的佛事。

忽然,一阵风吹来,那大金塔宝伞上悬挂的多枚金铃和多枚银铃竟在风中叮当作响,十分悦耳,但并不喧闹。它像一道无言的圣旨,此时只见,几乎全场的缅甸善男信女们都面对风铃一方跪拜在地,而且大多是头顶触地的“五体投地”式跪拜。就连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起初是双膝跪在地上,双手合成一个“心”字默默地祷告,铃声响起时,他马上换成双手匍匐在地,躬着腰,头紧紧地挨着地面,久久不起。我被这一场面镇住了,也感动了,我虽没跪下去,但我心里却已“跪”了下去,这是多么神圣的一刻。

风铃,据说,都是来自缅甸各个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人民的捐赠,每一只风铃都凝聚着缅甸人民的心血,系着缅甸人民的祈福,表达着千千万万善良人的美好心愿。今天,他们从缅甸各地来这儿朝圣,风铃以它的灿烂夺目,悦耳动听回报着这些信众。在缅甸,在这个万塔之城的国度里,还有什么比能在仰光大金塔沐浴在金色的晨光里、耳绕一阵风铃叮当更幸运的呢。久久地、久久地,直到风停铃声止,人们才陆续地抬起头,直起身。

我身边的一位老人,又黑又瘦,上穿无领白色长袖短衫,下着深蓝色方格“笼基”。铃声静止许久了,他还在跪拜。我默默地注视着他,心想扶他一把起来,可又不敢,生怕坏了人家的“规矩”。当他终于慢慢抬起头,直起身来时,我发现,他那张布满沧桑的脸上竟是那么的平和安详、心满意足。我猜想他一定是得到了佛祖的安抚,将一生一世的苦难也好,欢乐也好化作了烟云,变得淡定与平静。这是一种安然,一个人能安然于“苦”,是福,能达到“无我”是一种超然。

因缅甸信的是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追求的就是个人的解脱。修行的最高目的是达到阿罗汉,当人们达到这一目的时,就可能去掉一切烦恼,进入不再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

他见我用担忧的目光看着他,淡淡地一笑,然后将他手中的一串佛珠呈到我面前:那是一串小小的佛珠,每一颗珠子有豌豆大小,是戴在手腕上的那种。我愣住了,接?还是不接?就那么一瞬间,我看着他那双善良慈祥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蹲了下去,双手摊开,接了过来,然后我学着数个缅甸人的样子,躬着腰,双手合十对他施礼致谢。这串佛珠看上去并不名贵,但却代表他的一片佛意,我真诚地谢谢他。

有人说:“宗教是人类的第二生命”,确实如此。它让人变得那么地纯粹,却又是那么地厚重,那么的有归属感,那是一种精神的充盈,和物质无关。佛教不但是缅甸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他们的道德教育源泉。佛教的经文,尤其是《吉禅经》是缅甸人民的生活哲学,深深地印入缅甸人的心灵中,所以,他们淳朴纯真,礼仪待人、乐善好施,社会犯罪率比较低。大金塔已屹立在这儿数千年,它还将与世长存,继续屹立在这儿,那么信仰的长河呢,也将永远翻滚流动,无休无止。愿我们友好、善良、纯朴的缅甸人民永远享有佛祖赐予的和平与幸福吧。

三、全民穿筒裙

仰光街上,你放眼望去,无论男女老少,清一色穿筒裙。只是男女有别,男人穿的是白色或淡黄色无领对襟长袖短衫,下着一条各色方格布缝制而成的类似于筒裙的裙子,并且在正面用结子束好,叫“笼基”。女的上衣多为斜襟长袖衫,衣袖长而窄,多用薄纱制成,下着色彩鲜艳的筒裙,叫“特敏”。“笼基”和“特敏”也统称为纱笼。

不管男女老少,很少人穿鞋袜,都爱打赤脚或穿拖鞋。

起初看到很惊讶,惊讶之余变成欣赏,欣赏之后问起陪我们的缅甸翻译小方。小方是个很帅的小伙子,地道的缅甸人,他每天穿的都是“笼基”。只是每天的上衣和“笼基”的花色都不一样。有时上穿白色短衫下着红色“笼基”,有时上穿黄色短衫,下着蓝色方格花“笼基”,好看极了。他总是客气说话,微笑待人,问起他什么,还有点羞涩腼腆的样子,看上去只有20几岁,可他却说已30出头了,儿子都读小学了。他告诉我,缅甸是一个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独立以来,历届政府都强调维护民族传统,抵制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现在仍较好的保持了它的古老传统与主要特色。

在凤凰岛,我看到当地人确实几乎人人都是穿的纱笼,尤其是有两个长得相当漂亮的少女,两人均是一袭粉红色衣裙,着实引人注目,也着实有特色。

在大金塔更不要说,三个大美女,个个个子高挑,披肩长发,上穿无领长袖短衫,下着大红色碎花“特敏”,光脚。每人左肩上搭了一条与裙子一样红的披巾,右肩挎了一个长带子小布包。她们的美真让我耳目一新,她们脸上自然恬静的笑容真让我舒心,不觉眼光跟随她们很久、很久。

还有个少妇,带着一对女儿,那小女儿大约六、七岁,双胞胎。小女儿圆圆的脸,脸上涂着“特纳卡”,上穿一件海蓝色圆领镶边短衫,下着一条海蓝色碎花“特敏”,右手肩上撑着一把金黄色小花伞,手腕上带了一个小银镯子,左手拿了一长串穿在一起的小白花,那份可爱,简直让人叫绝。忍不住请少妇允许我和她的两个女儿合影,少妇欣然同意,我高兴地和两个小女孩拍了一张又一张。

还有一群坐在地上的中、老年朝圣者,男女均有,他们人人穿“笼基”或“特敏”,颜色不一样而已。

更奇的是,有天路过一所学校,正值放学,出来的学生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居然男生个个都是上穿白色无领对襟长袖短衫,下着油绿色“笼基”,脚穿拖鞋;女生个个都是上穿白色斜襟长袖短衫,下着油绿色“特敏”,脚穿拖鞋。这下让我愣住了:好清爽好雅致呀,这是他们的校服吧?

于是,不知不觉喜欢上了他们的纱笼,甚至还产生了买一条带回去的念头,当然最终没买。翻译小方笑我:“送你一条吧”,我报以微笑地对他点点头又摇摇头。

小方说,记住吧,这是我们的特色:“衣无领,鞋无帮,裤无裆。”

噢,记下了,真形象。

四、全民脸上都涂“特纳卡”

初到缅甸那天,一下飞机,当地旅行社的人就来接我们,除了小刘、小方,还有两个姑娘,姑娘身材姣好,穿着粉红色“特敏”,婷婷袅袅,十分可人。可是,两人那脸上都涂得花猫一般,横一条,竖一条的淡黄色的东西涂在脸上,“莫非她们有皮肤病?”我心想。这不就像我们涂的那种止痒或治疗皮肤病的黄色药膏吗?

到了酒店,又见服务女孩也是涂着这淡黄色东西。不可能人人都有皮肤病吧?我又想,心中纳闷极了。

导游小刘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便给我解释。他说,这种淡黄色的粉末叫“特纳卡”,它是由一种叫黄香楝的树木加水研磨而成。“特纳卡”粉末涂在身上不仅幽香沁人,而且还有防止蚊虫叮咬、消毒袪病,保护皮肤的奇效。所以,缅甸人就用它来作美容、防晒、防蚊虫的化妆品,就像中国人脸上涂防晒霜、贴面膜一样。

我懂了。果真,在缅甸的大街小巷都能够看到脸上涂淡黄色“特纳卡”的人,上到老年人,下到小孩。而且据说,对他们来说,脸上没涂淡黄色“特纳卡”,人家会认为你早上根本就没洗脸。“特纳卡”在缅甸人的生活中极为重要,在家庭中如果说男人亲自为妻子、孩子研磨黄香楝树木,就是个模范丈夫。

他们对涂“特纳卡”的造型也是煞费苦心的,他们会弄出多样的造型,让自己和他人看着赏心悦目,尤其是在心爱的人面前,他们会精心绘制“特纳卡”图案,就像我们的“女为悦己者容”。

于是,我开始注意他们脸上“特纳卡”的图案。

在仰光大金塔,我发现了不少图案各异的缅甸人,其中,最惹眼的是母子三人。母亲,一个30多岁的妇女,脸上涂着均匀的、淡淡的黄粉,坐在一个台阶上。她的身后是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女孩,扎着两条小羊角辫,满脸除了嘴,都涂满了淡黄色粉末,正向母亲讲着什么,一副高兴的样子,妇女扭过头去和女儿答话。妇女怀中还抱了一个睡熟了的几个月大的小男孩,那小男孩圆圆的脸,好可爱,脸上也涂着淡淡的“特纳卡”。那是一副多么温暖的母女、母子情画面啊,让人感动。想来她们的“特纳卡”一定是那个模范丈夫研磨的。

在那个达拉小镇,更是大人孩子都涂着“特纳卡”,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涂着各种图案的“特纳卡”,高兴地跑来跑去,见我们给他们照相,一个个便做鬼脸,这下让那张脸更显得丰富多彩了。

如果说服装和化妆的独特,我觉得非缅甸莫属,那种艳丽、那种优雅、那种美丽,可能是很多民族不能相比的,但愿他们永远不要丢掉自己的民族传统特色。

为此,有一天,小刘和小曾脸上都涂着“特纳卡”时,我特地与他俩合照了一张相,我看到,小曾脸上的黄粉“面积”要大些,很好看,我差点也请他们给我涂点黄粉了。小曾说:“张阿姨,你也要当缅甸人吗?”我最终还是笑着摇了摇头。这话是有原因的,因小曾是重庆人,大学毕业后进入旅游这一行,加之又是专跑东南亚一带,所以,他就走到哪个国家穿哪个国家的衣服,说哪个国家的话。如在缅甸,有时他也穿“笼基”,脸上也涂“特纳卡”。这对他的工作特有利,很容易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本地导游也特喜欢他,不把他当中国人看。所以,他才说“你也要当缅甸人吗?”这样的小伙子,我赞赏。

五、乌鸦是神鸟

到缅甸的第四天,我们去市政府大厅和最高法院参观,途经一个广场,广场边上坐满了人,树上满是乌鸦巢,空中也飞着数不清的乌鸦,还不停地“哇、哇、哇”地叫着,地上也有数只乌鸦在马路上昂首阔步地走着,而且满地都是乌鸦屎。司机小弟见到乌鸦挡道不鸣笛,反倒放慢了车速,等一群乌鸦慢条斯理地走后,他才踩了油门,加速前进。

我又纳闷了:怎么这么多乌鸦,怎么不轰走它们,广场边上坐着的缅甸人为什么愿与乌鸦为伍?

司机小弟是缅甸人,不会说汉话,而且他的职责是开车,是不能给我们解释为什么要给乌鸦让道的。还是导游小刘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才给大家说:因缅甸主要是佛教国家,藏传佛教中,乌鸦又被认为是“大黑天神——玛哈噶拉”的化身,传说它像使者一样,帮助人们实现美好愿望,于是就视乌鸦为神鸟。

所以,在仰光的大街小巷,花间草丛,常可看见各种乌鸦在追逐嬉戏,缅甸人不但不杀它们,还对它们倍加爱护。人们会自觉地常在乌鸦活动的地方放上食物和水,保护乌鸦的故事也多。其中一则是:有个小学生放学时,在路上看到了一只受伤的乌鸦,他小心翼翼地将它包好,拿回家。母子俩人给它擦药,精心喂养,又给它安置了一个舒适的“住处”,直到乌鸦的伤完全好后,他们才将它放回自然。为此,这小学生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在缅甸为保护乌鸦受表扬的人不止一个。

如某地施工,也要尽量避开乌鸦的繁殖期,如春天。还有施工时会发出噪音,乌鸦一般是晚间归巢栖息,所以施工在白天进行,傍晚前停工,以免惊吓到乌鸦。

还有一个更离奇的故事,相传年印巴在缅甸边境发生冲突,印度宣称打死了30余名武装分子,炸死了一只乌鸦。似乎,炸死一只乌鸦居然也被印度人算作了战绩?

倘若你哪天走在路上,你头顶上的乌鸦屙了一泡屎在你头上,人们会马上围拢来恭喜你:“你要发财了!”由此看来,缅甸的乌鸦享受的是我们国家熊猫级的待遇。

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六、千人僧饭

早就听说过缅甸千人僧饭,只是耳听不如眼见,真正见到了,你才知道千人僧饭的场面宏大,气氛肃穆,震撼人心。

缅甸是小乘佛教国家,对僧侣饮食的荤素没有限制,但僧侣严格实行“过午不食”的戒律,每天只吃两顿,早上4点一顿,上午10点一顿。我们来看的就是这第二顿饭。每天上午10点钟,多名僧侣身穿袈裟,同时出来托钵乞食,再共同用餐。

跟往天一样,进入僧院必须脱掉鞋袜,赤脚进去。所不同的是,在未进入之前,人们纷纷买了不少的食物,有饼干(不含有牛奶的,因为牛也是他们心中的神物),煮熟了的红薯、包谷和糖、花生等等,一个个用塑料口袋装好,提着。然后,按工作人员的指定,站成两排等待着。

10点整,随着钟声响起,听见有人小声说:来了,来了。于是,便看到僧侣们出现了,他们两人一排,安静有序地鱼贯而出,长长的队伍中,有脸上稚气未脱的小僧侣,也有年轻人,中年人,还有饱经风霜的老僧侣。我们参观的这个僧院,僧侣们清一色穿的是藏红色袈裟。他们右肩右臂裸露出来,右肩上斜挎一只布袋,布袋上是一个托钵,他们用双手托着,低眉敛目,神情肃穆地赤脚走着。游客们此时,便把塑料袋里的食物放在他们的托钵里,有的是一整袋放入一个僧侣钵中,有的是分别放入几个僧侣钵中。尽管游人数量众多,放的食物也有多有少,但,这并没影响僧侣们的情绪,他们一点没显出对游客和放入钵内食物品种及多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wj/1987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