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沃的缅甸
贫穷的缅甸
精神富足的缅甸
正在开放的缅甸
这里是父辈的原乡
6月16日
父亲节
全家陪着父亲
重拾他青春的记忆
探望他久别的亲人
鸣个喇叭,缅甸!
(“鸣个喇叭”,缅甸语:你好。)
“晚霞笼罩伊洛瓦底江,活泼的海鸥展翅飞翔……”,我渴望在进入仰光机场的那一刻能听到《海鸥》的熟悉旋律,而实际上却是普通得几近庸俗的钢琴曲把我迎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这早就不是父母所说的旧缅甸。
父母出生缅甸,生活了20多年后才回国,应该说缅甸是他们的第一故乡,祖籍地中国才算是第二故乡。
小时候常听家人用缅甸语对话,自然而然能听懂一些,“海鸥”是听到次数最多的一首缅甸民歌,只要旋律响起,妈妈的歌声就从心里流淌开来。
除了“海鸥”,还有“瓦城的花朵”和“共饮一江水”,这些歌给我缅甸的最初概念。
妈妈曾经回过两次缅甸,每次回去都有几个月,时间长工作忙成了我没有同行的借口。老人总是以农历登记自己的生日,在她去世时因为要写生辰,我把她的生日转换成了公历,意想不到的是居然和我的结婚日同月同日。
她在世时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巧合,这算是注定的缘分吗?相识是前世修来的,聚成一家得有多少轮的修炼?噩梦过去一年多,我至今还没醒来。
陪爸爸回缅甸也算是了却妈妈的一桩心愿,在父亲节这天回到缅甸倒是无意的巧合,原本普普通通的日子现在看来似乎有了更多含义,也好。
仰光的机场不大,但充盈着微笑和善意,网络上所说的要小费、翻行李、动作慢等等都不见踪影。平时不善表达的父亲踏上缅甸就变得开朗活跃,办理出镜手续时和工作人员用缅语聊得起劲,欢声笑语,以至在我看不懂填写事项时工作人员都主动帮我们办完了手续。
机场内,佛塔的造型、佛像的体态、蝌蚪般的文字,诸多缅甸文化元素充满亲切感熟悉感,体现在父亲的舞蹈中,在看了许多佛像后我发现,缅甸民间舞蹈的形体、尤其是手脚动作,很多都源于佛教艺术。
父亲在缅甸时是学民间舞的,他在缅甸海燕歌舞团的独舞至今仍被认识他的人称道,这些年几次世界缅甸恳亲会上,一说起跳缅甸舞,许多人都能马上说出他的名字。
机场外,堂姐堂弟和外甥已等候多时,我是第一次到缅甸,除了几个来过中国见过的,其余的都不认识。
登上车子,绿色仰光扑面而来,车水马龙,流行歌响一路,他们说,现在的缅甸和2年前已经有很大不同,通货膨胀,忙忙碌碌。堂弟反问我:“你也知道昂山素季?”
在缅甸的七天没有听到我最想听到的歌算是此行的一大遗憾,但有些声音铭记在心一辈子忘不掉,它就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脆弱,敏感,无意中就被唤醒,宛如“静静的江水向东流,那动人的歌声,轻轻回荡”。
▲机场造型完全就是缅甸。
▲撩个大腿,机场里的服务生。
▲机场内的壁画。
▲第一次踏上缅甸。机场外的一号门。
-----走进缅甸感受宁静与奢华-----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wj/19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