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仰光 >> 仰光物价 >> 追迹古建缅甸佛塔概述
??缅甸-曼德勒
提起东南亚佛塔,国人一般会想到泰国和柬埔寨,但实际上,留存数量、建筑质量和历史价值上来看,缅甸的佛塔应该是最精彩的,我非常想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精彩的佛塔,但缅甸佛塔发展源流又较为复杂,只言片语很难讲清楚,因此写就了这篇文章。
缅甸佛塔的发展与缅甸复杂多元的文化、民族是分不开的。缅甸历史我不会过多叙述(如果想了解建议看看贺圣达老先生的《缅甸史》),但大家要知道的是,缅甸历史上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多个民族的统治,每种文化、每个民族都在缅甸留下了具有各自鲜明特色的建筑遗产,
但它们也都是动态交融的,这也导致缅甸佛塔呈现出多种风格融合的特征。因此,在分析缅甸佛塔时,既要注意每种佛塔的独特性,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动态交融。
蒲甘塔群
在介绍缅甸佛塔发展史之前,我先来简要介绍一下佛教传入缅甸的路径和早期佛塔的发展史。
佛陀灭度之后的百年之内,佛教内部就已因为阐述教义与修行方法的不同,发生了分裂,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分裂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僧团因为意见不同,产生争议。
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至毗舍离举行第二次集结(称为七百集结或毗舍离集结),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
据南传佛教记载,东部比丘僧团不同意这个看法,自行集结会诵,订定戒律。因七百集结代表了上座长老的看法,故遵行此戒律的僧团,称为上座部(又称小乘佛教);而东方比丘僧团则称大众部(其中的一部分后来演变为大乘佛教)。此为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所以又称为“根本分裂”,在此之后,彻底进入了被称为“部派佛教”的时代”。
在“根本分裂”之后,上座部与大众部(大乘佛教)有着此起彼伏的发展。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路线多次传入缅甸,这些都对缅甸佛塔发展产生了影响。
佛教传入缅甸的路线,依照时间顺序排列,大约有以下四条:
(1)从印度东海岸经海路传入。与此相关的最早记载是阿育王在位时(公元前--年)的边地弘法。当时的9支僧团中须那(Sona)和郁多罗(Uttara)二位长老所率领一支的前往金地。关于金地的位置,一种观点就是在下缅甸一带的孟人区。这是有案可查的最初传法,但并没有阿育王实物碑铭发现。
(2)从印度北方经陆路传入。8世纪以后,印度北方是密教中心,从这条路线传入的佛教主要是大乘密教。
(3)从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小乘佛教以孟人上座部为主的状况一直延续到年缅甸僧人车波多(Chapata)自斯里兰卡再次引进僧团,称“僧伽罗宗”(Sanhalanikaya)与缅甸原有的佛教僧团“缅宗”(Marammanikaya)形成两派。两派的传承有所不同:原来孟族的上座部僧团,称其来源自阿育王时前往“金地”弘法的僧团,即须那和郁多罗二位长老所传承下来,而车波多一支显然来自于传布佛教至斯里兰卡的摩哂陀长老,两派的差异主要集中于戒律。
(4)从中国传入。由于缅甸长期受到南诏控制和影响,来自中国的佛教也是南诏的大乘密教(称阿吒利教)。
在了解了佛教传入缅甸的历史后,我再来简要介绍一下早期佛塔的发展历史。佛塔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坡(stupa)与支提,窣堵坡就是僧人的墓葬,内部供奉舍利,而支提是一种纪念性佛塔,可用于纪念佛迹等等,据说佛陀在世时就有建造。
桑奇大塔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支提。支提,又作支帝、脂帝、支征、制多、制底、制底耶。梵文作caitya,巴利语作ceitya,积集之义,又译聚相,是因为其以积聚土石而成。一般认为源于citi——吠陀火祭坛。
汉语中,将支提和窣堵坡类型建筑一般都称为塔。大概与一些汉译佛经将而二者混同有关,也与佛塔在日后发展中,二者区别越来越小有关。但实际上二者在最初是有一定区别的,支提主要是关于圣迹的纪念建筑,与舍利没有关系;在时间上,支提出现早于窣堵坡,在佛祖在世时就有建造。
菩提迦耶,属于发展到后期的支提,吸收了婆罗门教塔庙的建筑风格
随着佛教在南亚和东南亚的传播,佛塔也开始传播到南亚和东南亚各个地区。前文已提到,佛教传入缅甸有四条线路,我接下来就按传入线路的时间顺序,梳理一下佛塔在缅甸的发展史。
阿育王在位时(公元前--年)的边地弘法。当时的9支僧团中须那(Sona)和郁多罗(Uttara)二位长老所率领一支的前往金地。金地具体位置在哪里,史学家还没有定论,但大概位置是缅甸和泰国沿海地区的孟人聚居区,缅甸早期的佛教中心直通可能就属于金地。
尽管孟人是缅甸最早信奉佛教的民族,文化对缅甸影响至深,但是关于他们的文字记载和早期宗教建筑却几乎没有。直到公元10世纪时,出现了较强大的直通王国,其首都直通,被认为是公元前5世纪时就已经建成的古老城市,并且在5世纪后成为缅甸小乘佛教的中心。孟人留下的窣堵坡都是几经修葺,几乎已无当时的痕迹。位于直通古城宫殿遗迹旁的Swezayan窣堵坡据说与城市历史相当,但经过数次翻修,又无可靠记载文字,原形已经完全不可追寻。
现在所见是圆形基座,上为钟型覆钵,而圆形可能是接近于桑奇大塔的半球形窣堵坡。直通在接受了佛教之后,一直是缅甸佛教的一个重要中心。公元年,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将佛教定为国教之后,往直通求巴利文三藏而不得。于是大举入侵直通,最终将直通的佛教经典、僧人和大量工匠带回蒲甘,而为蒲甘后来大量宗教建筑的兴建提供了条件,但直通佛塔对蒲甘佛塔的发展似乎影响甚微。
手持佛经的阿奴律陀
在下缅甸孟人王国的北边,还有骠人所建的骠国。骠国在我国《唐书》中就有所提及,约在公元3、4世纪建立,以卑谬(Prome)为中心,公元年灭于南诏。骠国及骠人就此消失。骠国也是一个印度化的古国。一方面其统治阶级与印度有深刻渊源,一方面,从孟人处不断接受印度文化。最早的骠国城市为拜他诺(Beikthano),意为毗湿奴之城,其存在时间大约是公元1-5世纪。在这里,就已经有了窣堵坡的痕迹(下图)。
安达罗型窣堵坡,形态类似于桑奇大塔
在这之后,骠人迁都卑谬,也称室里差呾罗(Srikshetra)。它的兴盛时期是公元5世纪~9世纪。卑谬也是当时佛教的中心,盛行大乘佛教。现存有保保基(Bawbawgyi)、帕枝耶(Pyagyi)和帕耶玛(Pyama)三座佛塔。其形态都较特殊。
保保基为5层圆形台基上的圆柱体,另外两塔是花苞型(花蕾型),这种类型的佛塔在缅甸只在骠文化中出现过。佛塔表面都素平,并无雕饰,这种窣堵坡源头并不清楚。
近期有学者认为,骠人的这种花苞形塔的来源就有可能来自南诏。这种自塔尖一贯而下的花苞型窣堵坡,无疑影响着缅甸佛塔的发展。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佛塔相比,它们最显著的变化在于覆钵上平头的消失,塔刹与塔身趋于一体化,整个塔身以上由一条流畅的曲线构成。虽然这条弧线的凹凸有所变化,但这种由弧线构成的轮廓,成为了缅甸佛塔发展的主流。
保保基塔
可能是帕耶玛塔
帕枝耶塔
这种花苞型佛塔在蒲甘王朝时期仍有建造,比较典型的如建于11世纪中叶的Bupaya塔。
Bupaya塔
公元年(唐大和六年),骠国都城被南诏攻陷,骠国灭亡。不久之后的年,缅族人披因比亚建立蒲甘王国。年,阿奴律陀即位后,经过十几年的战争,第一次统一了缅甸。
蒲甘王朝疆域
蒲甘王朝统治的两百多年,是缅甸佛教文化取得巨大发展的时期,确立了上座部佛教在缅甸的统治地位,也兴建了数千座寺庙、佛塔。
虽然阿奴律陀大力弘扬上座部佛教,将其扶持为国教,但在蒲甘早期仍然是以大乘佛教为主。至江喜陀时期逐步形成了以蒲甘为中心的上座部佛教国家。出于“积功德”的思想,蒲甘王朝各个阶层都热衷于建造佛塔,仅在蒲甘王城一地,就曾经建有多座佛塔,留存至今的仍然有多座,以至于蒲甘王朝被俗称为“建寺王朝“。蒲甘佛塔可以说是缅甸佛塔发展的巅峰之作,造型百花齐放,按风格主要可以分为“缅式”、“僧伽罗式”和方锥形(塔庙),我在下面会分别介绍。
缅甸如今的大多数佛塔,覆钵为覆钟形,又称铃形塔,与印度、斯里兰卡佛塔的半球形覆钵有着明显差别。有学者认为,这种钟形覆钵是模仿了密教的重要法器——金刚铃。而最早开始修建覆钟形塔的,则是密教的分支——“怛特罗佛教”。缅族人早期信仰的可能就是这种佛教,因此,覆钟形塔也是随着大乘密教一起传入缅甸的。
这种来源于大乘密教的覆钟形塔,被称为“僧伽罗式”(实际上与僧伽罗没有太大关系),建造年代集中于11~13世纪。
Seinnyet寺
在“僧伽罗式”之后,最具缅甸特色的“缅式”佛塔也逐渐发展成熟。
缅式佛塔也是一种覆钟形塔,它继承了“僧伽罗式”的钟形覆钵与骠人花蕾型佛塔的一些特征,一般由4个部分构成:
?基座平面呈方形,立面呈阶梯形,每边各有一踏步通向基台;
?基台为正多边形,一至二层;
?钟形覆钵;
?圆锥形塔刹,顶部一般作花蕾状,有金属伞盖(hti),形态非常类似缅甸的皇冠(与其他南传佛教佛塔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缅式佛塔没有平头,塔刹与覆钵直接相连)
缅式佛塔塔刹特写
Lawkananda塔,建于~年之间
Shwesandaw塔,建于年,其高大台基是俯瞰蒲甘,欣赏日落的好去
处
瑞喜宫佛塔,最经典的缅式佛塔之一,建于年
Dhammayazika塔,建于~
Mingalazedi塔,建于~
在蒲甘王朝灭亡之后,缅式佛塔在细节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变化。最典型的变化是基座所占的比例越多,塔刹更加瘦长,塔刹与覆钵的界限更加模糊,整个佛塔逐渐成为一个连贯的圆锥体,最典型的就是仰光大金塔。
下面几图为瑞因登佛塔群,约有一千多座小型缅式佛塔,位于茵莱湖旁边。
在蒲甘,另一种十分常见的佛塔是方锥形佛塔,它一般与寺庙相结合,称为“塔庙”。严格说来,缅甸的纪念性宗教建筑(或归属于塔类)建筑有塔(stupa)与塔庙(temple)之分.窣堵坡与塔庙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内部空间。窣堵坡没有内部空间,其本身就是一一个朝拜供奉物,供奉的方法是右绕佛塔旋转。
塔庙则有内部空间,它是容纳物与供奉物的结合。因为内部有佛像,所以塔庙实质上是容纳佛像的建筑物。但同时,作为信徒朝拜的最外部形象,与神圣主题是相联系的,它又雄伟庄严、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纪念性特征。它们通常是数层的佛殿上再竖起一高耸的塔状物最后以窣堵坡完成整个建筑。从外部看,塔下方的佛堂,似乎是作为窣堵坡的基座存在。这样的塔庙,也有环形的内部空间,同样可有“旋绕”的功能。
蒲甘塔庙的造型也非常丰富,我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塔庙介绍。
摩诃菩提寺,模仿了印度明寺菩提迦耶
摩诃菩提寺
阿南达寺,蒲甘最大最有名的一座寺庙
他冰瑜寺,个人认为这座塔庙最美
Payathonzu寺
Dhammayangyi寺
Minyeingon寺
缅甸除了以上最多的三大类佛塔,还有一些有趣而奇特的佛塔。
(1)敏贡佛塔
这座佛塔和大金塔不一样的是,这是一个半成品,或者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建筑,因为整座佛塔都是由红砖砌起来的,砖制结构建筑想要建到米高简直是痴人说梦,因为工程非常浩大,国王历经15年只建了1/3,目前只剩50米高庞大的塔基。与缅甸第一大佛塔仰光大金塔相比,我认为这种废墟更加令人震撼。
这座佛塔建于孟云王时期。孟云王国在位期间,新建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吸收外来文化,推进各种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那个时代空前繁荣,而为了铭记自己的功勋,他野心勃勃地想要建立一座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佛塔。这个大胆的想法从年开始实行,但因为工程量实在是太庞大了,而且这也是一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直到15年后孟云国王去世,这座巨型的建筑只完成了1/3。
但仅仅1/3未完成的佛塔,已经是庞然大物了,光塔基就有50米高,而如果这座建筑全部竣工,就是一座米高直插云霄的佛塔,而且是一砖一瓦搭砌起来的,可以想象,如果建成后,绝对又是一个世界奇迹。而在年国王去世之后,这个工程也被搁置了,到了年,一场大地震让佛塔濒临崩塌,如今的塔基,被震出了两条深深的裂缝,地震之后的佛塔,也不允许别人爬上去了
经过近百年岁月洗礼的敏贡佛塔,古朴厚重,断壁残垣,但依旧掩盖不了它的气势恢宏,在正门的石壁内部,还开凿出了一个佛殿,供奉着一尊佛像,很多当地居民都千里迢迢前来祈祷跪拜。
(2)大金石
缅甸大金石(又称洁梯优佛塔)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佛塔,这是缅甸一处著名的佛教朝圣地,位于丹那沙林海边小镇斋托附近,是一块耸立在悬崖边的巨石,重约吨,高约8.15公尺,矗立在海拔公尺的洁梯优佛塔山崖壁上,看上去岌岌可危。相传洁梯优佛塔已有年的历史。石头表面贴有金箔。石上建有一座7.3米的佛塔,据传里面珍藏有佛祖的头发。
(3)翡翠佛塔
这座名叫Werawsana的翡翠佛塔始建于年,花了3年时间才完工,坐落于曼德勒。它全部由翡翠打造,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由昂贵玉石建造的佛塔。佛塔高约25米,看起来雄伟壮观。佛塔的外墙雕刻着树叶、护身符,以及各种铭文。此外,你还能看到佛祖的玉脚印。宝塔内部的雕刻则更加精美而独特。
虽然这座塔确实土豪气息满满,但整体形态还是很漂亮的,延续了贡榜王朝(缅甸最后一个王朝)佛塔的风格,这也显示出缅甸人建造佛塔的热情从未降低。
缅甸的佛塔千姿百态,单是蒲甘就有多座,靠着么一篇简短的文章根本不可能详细介绍,等疫情结束以后,如果有机会,还是希望大家亲自去缅甸看看~
Theend.
主要参考文献:
王晓帆《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南传上座部佛塔研究》
杨昌鸣《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
贺圣达《缅甸史》
———————AND———————
近期游学招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