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我在缅甸当记者仰光,我们来了

发布时间:2020/11/18 18:21:37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前言

年11月24日,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向海外实习基地缅甸《金凤凰》华文报社派出第二批实习生——杨碧悠和张叶。她们将在缅甸仰光度过两个月的时光。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丰富而又忙碌的生活,她们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呢?作为通往缅甸的窗口,《我在缅甸当记者》这个栏目又和大家见面啦!

街头涂鸦

QA

1.到仰光一个周啦,能分享一下仰光带给你最大的感受吗?或者最惊讶的是什么?和想象中有什么不同?

杨碧悠:

来仰光,我最大的感受是亲切。这里的人民很亲切,你在街上行走,如果不小心跟别人对视(我因为好奇刚来总是喜欢盯着穿缅装的漂亮小姐姐看),他们不会生气或者报以高冷的眼神,而是会笑眯眯地跟你点头,这对于我来说很是受用。

另一种亲切来自于生活在仰光的数量不少的华胞。这里的华人太多了,他们有组织有规模,而且进入了缅甸大小不一的各种行业。就拿饮食来说吧,从仰光皇家公园的高级饭店到闹市区天桥底下的地摊小吃,都能看到华人老板的影子。

最让我惊讶的是这里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在仰光,你可以看到满大街的隆基。以前我知道的能穿遍街头的传统服饰是日本的和服,但是在这里隆基的穿着比和服要频繁得太多了——学生老师的校服是隆基,公司的制服是隆基、便服也是隆基,人们穿着棉布筒裙和拖鞋来来去去,T恤、牛仔裤倒成了少见的外来品。

隆基需要订做,几乎每个街区都有几家小小的裁缝店。从选料到缝制,一般一整套也就一万多缅币(折合人民币不到一百元,很便宜)。

这里的宗教力量也让我震惊。缅甸是宗教大国,佛教作为其国教与缅甸的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小的联系。在仰光,这里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是“大金塔”,相传它在公元年就已经建立。当地的同事告诉我,无论时间怎么流逝,社会如何变迁,寺庙、佛塔都会传承下来,可以说这些寺庙、佛塔串联了缅甸的历史。仰光的街头有很多僧人,他们穿着僧衣、拿着大钵,日复一日走街串巷地化缘。

在缅甸,缅族人(缅甸人口最多的民族)在成家前都要去寺庙出一阵子家,佛教的熏陶浸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这里的人做事都会心念着佛。平时布施是常态,公交上礼貌地让座、喂养街头流浪动物(在这里有数量出其庞大的野狗、乌鸦和鸽子)、义务表演为寺庙筹集善款、在天桥下为孤儿点灯教学……可以说宗教在这里向我展示的不是封闭和战争,它教会信徒善良,让我感受到了对世界万物的爱。

缅甸令我最吃惊的还有它高昂的房价,不论是出租还是买卖。作为一个面积不大的发展中国家,缅甸没有中国一样密集的高楼大厦。这里的建筑都很老,居民常住的不是殖民时期留下的六七层老楼,就是自己用铁皮木料搭建的棚屋。街边的楼房在常年水汽的蒸腾下变得斑驳一片,套房的面积通常很小(大户型也就四、五十平米,设施也简陋残旧)。但是就是这样的房子,租出去一月也能要几千元人民币。飞速发展的房价让缅甸的居住价格一改二十多年前的廉价,让人有点害怕。

张叶:

来仰光最大的感受就是这边的天气挺热的,和昆明有鲜明的对比。其实来之前就做了一些准备,和我们的预期想象还是挺一致的,毕竟缅甸距离中国很近,而且之前也去过,所以还算是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吧。

2.适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呢?比如宿舍条件、生活节奏、饮食习惯、环境天气这些。

杨碧悠:

这里的生活,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容易适应的。我是云南怒江人,我家那边也有通向缅甸的关口,所以对缅甸的一些文化还是有少量的了解。此外,我家也很热很潮湿,所以这边的天气对我来说只是家里的一个加长版夏天,紫外线可能要更强一点,但是一切都还好(我在国内被说是缅甸人肤色,来到缅甸被说比缅甸人还黑)。

这里的食物和这里的人是我最喜欢的两样了,缅甸的食物口味偏酸辣甜,以拌菜、油炸类为主,都是我喜欢吃的。这里的人性格温和,说话办事都柔软似水,我的性格大大咧咧,行事上没有“柔”这一说,所以我十分欣赏这些在我身上没有的好品质。

可是缅甸也有让我不适应的地方,就是生活节奏太慢了。这里的时区比北京晚一个半点,虽然和云南基本一致,但我自从来到这里就要推后一个半小时过日子。在国内我一般六点半就起床运动,晚上十点睡觉,和这里的作息时间相比,是严重偏早。刚到这里的第一天,我在缅甸时间5:00苏醒,看着外面已经半亮的天色和身边熟睡的缅甸舍友,觉得有点无奈。

后来我学会了自己早起去外面的公园走走,可是这段时间就显得有点漫长了。报社九点开始签到,下午五点半放工,每天下班回家已将近入夜。我在努力适应着这里的慢节奏,希望以后能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

张叶:

刚来仰光,因为太热,气候还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住宿条件很好,基本设施都有提供。

3.在那里每天的生活安排大概是怎样的呢?

杨碧悠:

我一般早上六点半起(前一晚没有熬夜工作的话)晚上12点睡。工作日工作(缅甸时间的朝九晚五),周六周天出去溜达。

张叶:

周一到周五都会待在报社,早上九点半上班晚上五点半下班,有采访任务我们就会出去。周五会加班,一起准备每周报纸的发行,所以会到十二点左右下班。

4.简单介绍一下现在你在报社的工作吧,比如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之类的。

杨碧悠:

我们在报社是实习记者,每周会出去采访三四次,能写两三篇新闻稿(简讯),其他时间就坐班,修修照片或者写点东西,现在还蛮轻松的。可能因为刚到,报社领导没给我们安排太多的任务,以后就不清楚了。

张叶:

我觉得报社的工作比较轻松,每天就是写写稿件、出去采访一些内容。我还希望能多拍一些好的图片,尝试视频的拍摄。

5.那你和那里的同事相处得如何呢?

杨碧悠:

同事确实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因为语言问题,报社一般都会安排我们采写有关华人华商的新闻。可是有次采访,主要发言人环顾了一下四周说:“今天这么多缅甸人,我还是说缅文吧。”然后就切换成一口流利的我完全听不懂的缅语,在场观众听得掌声雷动,我掏出手机默默地录下来回去让同事帮我翻译,太囧了。稿子发言部分的核心内容最后都由同事写好,我捡了个便宜。其实如果我能懂缅语,可能在采写上能获得更多的锻炼。

张叶:

这里的很多同事中文都讲得非常好,对我们也非常热情,经常给我们介绍这里的小吃,带我们去市中心、商场等等,一个小姐姐还送了我们一套缅装作为礼物。

6.这一周的实习工作有什么收获呢?

杨碧悠:

最大收获就是“这相当接近真实的工作状态啊喂!!”我从前在国内当实习记者,无论电视台还是报社,都是学徒式实习的情况较多,有老员工带着跑,写一点拍一点,但都是边角工作。《金凤凰》的总编辑很注重对我们独立采写能力的培养,让缅甸同事带了我们几次之后,就让我们自己出门自己采访。这种最接近真实工作状态的实习是很必要的,当你真正进入工作岗位,是没有人能手把手教你的,这种独立很重要,我觉得很不错。

张叶:

我们每周的周末会有一些采访活动,现在我们可以自己去了,但是以前需要报社的同事带着我们去,给我们介绍,帮助我们适应这里的环境。

7.在你看来,仰光和国内的学习工作有什么不同?

杨碧悠:

一是时间上,晚了一个半点。二是需要更多的自觉。

张叶:

我觉得仰光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城市,所以对你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在这里还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8.在实习之外的时间有没有去别处转转呢?

杨碧悠:

桑羌街夜市

目前还没跑远,同事(阿兰姐)带我们去了桑羌街夜市、Citymark超市,石总带我们去了皇家公园,我自己前天起个大早跑去人民公园溜了弯,其他地方还没去。这里的美食很多,出去吃吃逛逛对我来说简直上天了。

张叶:

昨天我们去了仰光大学,观看了他们的青年全面发展活动。

9.对接下来的生活和工作的计划或者期待是怎样的?有什么感想么?

杨碧悠:

我希望能找到工作中的规律,这样我就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计划一些我自己的事情。希望能够有更多元的采访,我觉得去采写新闻是了解一个城市各方面的绝妙手段。

张叶:

对于接下来的生活,就是希望能更加独立地去面对在仰光发生的一些情况,工作上希望能更好地达到报社的要求。最大的感想就是真的非常感谢报社的同事对我们的照顾,在工作上,新闻写作方面,报社的同事也给了我们很多建议,还会经常帮我们改稿。

结语:

到缅甸已经一个周了,杨碧悠和张叶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体验的,绝对不止这些。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期待她俩能遇见和分享更多精彩的人和事。祝她们生活愉快,工作顺利。我们下期再见。

图片:杨碧悠张叶

编辑:张宇晴赵庆琳

云新平台

听听缅甸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wj/1959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