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大理回族概况

发布时间:2020/8/23 17:11:16   点击数: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02/5972927.html

一 大理和大理回族简介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东经98o52′—o03′,北纬24o40′—26o42′区间。东接楚雄彝族自治州,西邻保山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与普洱、临沧相连,北与丽江接壤。辖11县1市,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具有高原湖盆和横断山脉纵谷两大地貌,地形分为山地、平坝、河谷三种。剑川境内的雪邦山海拔最高,达.3米,海拔最低的地方是云龙境内怒江边的红旗坝,仅米。滇西峡谷与滇东高原在这里交接,主要山脉属云岭山脉,南北走向。著名的点苍山座落在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将自治州切割成东西两大不同的地理环境。西部山高谷深,景色壮丽;东部地势平缓开阔,沃野棋布。众山环抱之间,分布着个大小盆地,民间俗称“坝子”。大理、邓川、洱源、剑川、鹤庆、宾川、祥云、弥渡、巍山等是驰名的大坝子,海拔在-米之间。由于区位处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四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境内江河纵横,有大小河流多条。湖泊主要有大理洱海、剑川剑湖、洱源茈碧湖、鹤庆草海、祥云青海、云龙天池。其中以洱海最大,面积余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1.5米,蓄水量30亿立方米,是云南第二大湖,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

  大理山河并列,平畴绿野、阡陌纵横的地形地貌造成气候的多样性。主要为亚热带、暖温带的高原季风气候。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5至10月为湿季,全年雨量适中,年平均降水量毫米,降水日天,平均年日光照射时间2,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15℃左右,7月最热,平均气温22℃;1月最冷,平均气温5℃。这种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如春的气候,四季不明显,干湿季分明,昼夜之间温差较大,故民间有“四季无寒暑,一雨变成冬”的谚语。由于光、热、水3者的优越,加上红色兼紫色的肥沃土地,为农、林、牧、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里风光旖旎,景色瑰丽,拥有苍洱、石宝山、鸡足山、巍宝山四大风景区,山川风物、名胜古迹、寺院塔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大理地区古往今来一直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滇藏茶马古道的枢纽。年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成普通公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线和内湖航运的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形成以大理市为中心的滇西交通枢纽。由于得天独厚的环境及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自治州首府大理市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最佳魅力城市。

  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13个世居民族43种民族成分的万人口。在4个较大的民族中,汉族万,白族万,彝族43.5万,回族7.18万(年统计数)。

  

回族人口占全州人口的2.1%,居第4位,是州内与彝族实行县一级民族区域自治(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民族。以“大分散、小集中”和“围绕清真寺聚族而居”的显著特点,居城则聚为街区,居乡则成村落,在、两条国道公路、大丽公路和广大铁路沿线的集镇及其周围村庄,呈现点状连接态势,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理市和永平县为最多。近几年来,人口移居中心城市的趋势愈加明显。据年全州人口统计数字,全州回族分布于95个村镇,各县市分布如下表所列:

地名大理巍山永平洱源漾濞南涧弥渡剑川宾川祥云云龙鹤庆合计

村镇

人数

  

大理古城南门清真寺

大理市:16个村镇,分布在下关、大理、凤仪、喜洲、上关五镇,即下关城区、大理古城、凤仪、芝华、小关邑、南五里桥、下兑、丰呈庄、中龙龛、喜洲、珂里庄、峨琅哨、美坝回、上兴庄、大营、小街,除州府所在地下关有回族人口多人外,芝华村有回族人口多人,大理古城、南五里桥、珂里庄也是千人以上的回族聚居村镇;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21个村镇,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永建镇,即回辉登、小围埂、大围埂、三家村、马米厂、晏旗厂、河底街、东莲花、上西莲花、下西莲花、西树龙、箐门口、新村、营尾上村、陈家、大五茂林、小五茂林、白沙村,其他地区仅有县城和大仓镇的深河、甸中,多人的回辉登是最大的回族聚居村,小围埂、马米厂也是多人口的回族村落,大围埂、三家村、西树龙、大五茂林、东莲花的回族居民都在千人以上:

  永平县:22个村镇,即县城、曲硐、龙街上村、龙街下村、官庄、大麦地、卜马村、富足、山地、新村、桃园、山脚、迤坝田、新田(含茶马寨、北山冲)、岔路、稻田、漂亮河、七昌丫口、龙街丫口、大田、田心、大寨子,曲硐是最大的回族聚居村,有多回族人口,其他村的回族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洱源士庞村“登明楼”

  洱源县:7个村镇,即右所镇的士庞村、鸡鸣村、三枚村、右所,县城附近的上北门、回果村及乔后,士庞村回族人口最多,为多人,鸡鸣、三枚也在千人以上;

  漾濞彝族自治县:3个村镇,即上街、下街、密场,回族主要居住在上、下街,密场仅有回族人口多人;

  南涧彝族自治县:7个村镇,即县城、公郎回营、沙乐回营、沙乐旧村、杨梅村、寒铁、望江,公郎回营是最大的回族聚居村,有回族人口0多人;

  弥渡县:6个村镇,即弥城、祁家营、红岩街、下村、班局、大东村,各村镇回族人口都在人以下;

  剑川县:3个村镇,即县城、西凤、桑岭,回族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宾川县:5个村镇,即牛井(即县城)、宾居、东庄、老马营、平川,回族人口均在人以下;

  祥云县:2个村镇,即县城、前所,回族大多居住在县城;

  云龙县:2个村镇,即县城、旧州下坞,下坞是该县唯一一个回族聚居村落,有多回族人口;

  鹤庆县:县城回族人口不足百人,均为在该县工作和经商的外来回族人士。   回族男女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年龄构成指标上属成年型,人口自然变动量为生长率大于死亡率。职业分布则与汉族相似,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人员比重最高,在科教文卫、事业管理和党政机关工作的比例相对较低。

  居住在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白族聚居地区的回族,总人数约1.2万,由于周围环境的长期影响,他们讲白族语言,著白族服饰,住房有白族风格,但是他们的饮食、丧葬、礼仪、功修、节日活动都严格遵守伊斯兰教定制,“世守清真”,汉白彝族都承认他们是“老回子”,显示出回、汉、白文化的相互借鉴、融合。清末杜文秀起义失败后,一部分大理回族的幸存者逃往西双版纳,被当地民族称为“帕西傣”。另一部分逃到藏区德钦和彝区小凉山,与当地人融合相处。

  在往昔漫长的日子里,大理回族人民为了民族的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大量外出“赶马帮”、“走夷方”,奔赴东南亚诸国贸易,久而久之成为定居国外的华侨。杜文秀起义失败后,逃到中缅边境卡佤山区的大理回族幸存者,建立穆斯林社区“班弄”,是清末以来云南回族跨境缅甸而居的一个重要定居地。后来,班弄回民大多移往东南亚诸国侨居。缅甸的仰光、腊戍、景栋、八莫、东枝、毛淡棉,泰国北部的清迈、清莱两府都有不少大理籍回族侨民。这些侨民,在国外开商号发展经济,办经书学堂传播中阿文化和学术技艺,募集资金物资寄回祖国支援抗击侵略军及国家建设,是一支爱国爱教的重要力量。现在大理市的珂里庄、巍山县的永建镇、永平县的博南镇(曲硐)都是著名的回族侨乡。

  当代大理回族具有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许多同胞络绎不绝地奔赴美、俄、英、法、日、意、德、澳及阿拉伯诸国留学、考察、朝觐、研究科学技术,从事工商贸易,足迹遍及世界5大洲。回族人民勤劳、智慧、团结,富于反抗斗争精神,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与汉、白、彝等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反抗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共同从事工农商产业,交流文化学术,传授科学技艺,进行社会改革,对推动大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文秀帅府

二 大理回族的源与流

  大理回族与全国、全省回族同源共流,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她的形成,与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它是许多外来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在本地落籍定居后,与本地固有居民逐渐融合发展而成的共同体,其起源可上溯至7世纪。繁杂的中亚、西亚穆斯林团队涌入中国内地,当中的不少人自然渗透到滇池、洱海两大古代文化发达区域。   唐代,南诏政权在大理建立。南诏多次与外邦争战,将俘获的兵民带回“配隶”,服劳役,其中不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大食人、波斯人。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年),白蛮贵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前后延续了年,与宋王朝相始终。这一时期,抵达中国的穆斯林更多了,不少人扩散到云南,抵达大理国首府羊苴咩城(今大理城)的也不乏其人。   元代是回回人大规模移居大理的第一个高峰期。史载,从南宋宝祐元年到元至正十三年(公元—年)的百年内,先后有6批回回人移入云南,其中的4批从中亚来到大理地区,人数共约2万余,成份多属军、官、工、商。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末明初,大理回回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

  明代是回回人移居大理的第二个高峰期。先后有四批回回军民来到云南。洪武十四年(公元年)太祖朱元璋命征南将军傅友德、副将军蓝玉、沐英领30万步骑入滇取大理,带进数以万计的江南回民,安置大理、凤庆、弥渡、南涧屯戍。洪武二十三年(公元年),沐英“又奏请移湖广江南居民八十万实滇。”其中有一部分回回。后来沐春“再移南京人民三十八万”至滇,其中也有不少回回。正统六年至十三年(公元—年),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麓川(今瑞丽),“屯江南回汉兵十二万”,落籍在大理、巍山、漾濞、永平一带。四次移民给大理回族社区注入新鲜血液,标志着大理回回共同体的稳定、发展和壮大。

  清代前期,大理回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进一步增强。由于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矿业尤其发达,又有许多内地回族随同其他各族兵民进入大理:吴三桂封为平西王镇云南时,一些陕籍回回兵弁随其部将马宝入滇抵大理;内地回将哈元生、冶大雄、哈国兴、哈尚德先后驻扎大理提督衙门,随之而来的回族兵弁及家口散居城乡;个体渗透,江、浙、川、陕、湖、广回族入滇办矿“走厂”,经营商业或传播伊斯兰文化教育的络驿不绝。迄于道光咸丰年间,大理的回族人口已发展到约26.1万人,建清真寺所。

  同期,大理回族中出现两位文化名家。一位是“声名横压大江南”的廉吏沙琛,擅长诗书画,尤精于诗,为清代中期云南诗歌创作的翘楚,全国的丰产诗人之一。另一位是马德新,培养出上千名穆斯林人才,又用精湛的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汉文译经著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伊斯兰云南学派。

  道光咸丰年间,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大理回族陷入黑暗统治岁月。道光二十年(公元年)和咸丰七年(公元年)先后发生第一、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将中国社会推进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清朝封建统治者对外实行屈辱外交,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对内厉行民族压迫政策,残酷宰割各族人民。对待回回民族,更是极尽岐视、污辱、打击迫害之能事。道光二十五年(年)地方官吏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永昌(保山)惨案”,万余回民惨遭杀害,杜文秀赴京“叩阍”,钦差大臣林则徐来滇西查办,又制造了“弥渡冤案”和“白绫血书”假案,枉杀弥渡、永平、大理、巍山、漾濞回族1千多人。列强的侵略和清王朝的压迫,促使中国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云南则有杜文秀联络汉、白、彝、苗、藏等十九个民族,于咸丰六年(公元年)在蒙化(今巍山)发动的起义。起义军攻占大理府城后,推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了回族人民为主体、联合各族人民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大理农民革命政权,并在重重困难中坚持了18年。杜文秀领导军民进行政权建设和改革工作,使滇西的工、农、军、学、商各行各业都得到发展。对此,清朝统治者又恨又怕,在剿灭了太平天国革命后,集中了数省清军,并勾结法国侵略者进行了残酷镇压,终于在同治十一年(公元年)底绞杀了这次大起义。   

起义失败,清军血腥屠城,数日之内竟有数万起义军民惨遭毒手。他们将数以百计的回族村庄夷为平地,房产田地掠夺罄尽,财帛抢劫一空。   然而英勇的大理回族人民不可能被杀绝,也不可能被征服,他们重新站立起来,含愤逃离险境,谋求新的生路。他们有的进入傣、藏、彝族地区,有的进入泰、缅、老、越等国,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们没有忘记先祖是大理回族,不断地与故乡同胞进行思想感情联系,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大家携手创造美好的家园。   

光绪二年(公元年)起,大屠杀幸存的回胞,运用合法斗争方式展开“归籍复业”活动。然而,除少数几个“受恩归顺”者得以“回籍耕读生理”外,多数仍流离失所,得不到安置,“数年之久尚未复业。”各地的清真寺被侵占后,不得归还。有些地方甚至立碑阻拦回民归籍,如大理城南门外立有“不准回逆进城”的石碑,蒙化衙门府台前立有“永不准回民复业”的石碑。更为恶劣的是,一些地方竟驱逐、捕杀已归籍的回民。地方恶势力又对归籍回民设下种种限制。回民为了谋生,只好当佃户、佣工、做苦活,做小生意、小摊贩、小食品、小餐饮,生计十分艰难。这时期,大理回族所受的压迫、岐视、剥削非但没有减轻,还深陷苦难深渊,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面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朝统治者野蛮屠杀回族同胞,嗣后又设置“招抚归业”骗局,赵钟奇、罗云五及巍山、大理、洱源等地的一批有志回族青年丢掉幻想,继承杜文秀“革命满清”的遗志,毅然投入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组建的反清阵营英勇战斗,终于在杜文秀起义失败38年之际打倒了清朝的反动统治,随后又参加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   

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他针对清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民族团结政策;他还认为回族在清王朝统治下受的苦最深,因而也最具革命性,对回族高度重视。清王朝的覆灭,回族人民特别欢欣鼓舞,积极拥护共和政府、支持新生政权。面对新的变革和形势,大理回族在继续进行“归业”斗争的同时,掀起重建家园的热潮。民国初年,大理古城回民买回作为“叛产”被没收的西门清真寺;翌年,下关回民修建了一条“新街子”,俗名“回子街”(今文明街)和一座中国古典斗拱式清真寺。漾濞的回民建成上、下街及密场清真寺。民国七年(公元年),辛亥革命功臣孙永安(昆明回族)调任大理卫戌司令,令当地官绅撤销立了43年的“不准回逆进城”石碑。巍山回族也打破那块“永不准回民复业”的石碑,陆续买回田产耕耘,促使巍山的回族社区恢复到13个村庄。   

归籍回民得以安身立命,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买回或租来的土地上精耕细作,辛勤劳动,使生产日渐复苏,生活有所改善。不久,全国政局又发生变化。在袁世凯窃据大总统之后的二十几年内,全国陷入军阀混战局面。在这种世态下各地匪患频频发生,聚众烧杀抢掠,打家劫舍,闹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大理回族又受劫难。   

由于大理回族自动组织力量自卫,配合省军剿匪,到年,匪患渐渐平息,回族人民喘过气来,再次掀起重建家园的热潮。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违背孙中山“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遗训,施行大汉族主义,提出“回族非族”的谬论,国民政府行政院公然发“通令”,不准称“回族”、“回民”,针对全国穆斯林的诬族诬教事件时有发生。回族人民再遭压制,被迫在夹缝中奋斗。一批“族教中坚”带动虔诚的穆斯林儿女,高举爱国爱民爱族爱教旗帜,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惨淡经营残损家业,刻苦发展经济,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使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建设事业又呈现起色。   

年4月,贺龙、任弼时、肖克等将军领导的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大理地区的祥云、宾川、鹤庆三县,受到汉、回、彝、白等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争先替红军做饭、送水、制衣、带路,收容医治伤病员,译解民族语言,一些回族青年加入红军队伍,随同北上抗日。1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我国神圣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随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大理回族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与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踊跃投入抗日运动。回族健儿慷慨悲歌上战场,在惊破敌胆的台儿庄战役中,许多回族官兵捐驱沙场。年,日寇侵入滇西,敌机数次轰炸大理地区,炸死包括回民在内的三千多人,破坏田地房屋无数,迫使各族人民四处疏散,更加激起了人民的义愤,纷纷从军杀敌。在支前工作中,退职多年的赵钟奇将军出任全省大(中)专以上学生集训总队长,培训出许多后备军官,输送到抗日部队。修筑“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期间,大理回族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克服种种困难使滇缅公路凤仪至永平段的工程早日完工。同时,大理、凤仪、蒙化、永平、漾濞回民发挥马帮运输优势,出动数千辆车马,辗转24万公里抢运战备物资2万吨,援助前线将士。旅居东南亚的大理回胞,加入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的募捐队、宣传队,筹集资金物资寄回祖国,支援抗日救亡。大理回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坚持其专制独裁统治,于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新形势下,云南省工委在大理地区壮大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年4月,剑川县工委发动“四.二”暴动,建立剑川为中心的滇西北根据地;5月,滇西工委发动宾川暴动,建立祥云为中心的滇西根据地。9月,两块根据地的革命武装分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第八支队。两块根据地和两支武装的军民英勇奋战,各地的反动政权土崩瓦解,到年底大理地区各县全部解放,着手组建人民政府。大理回族积极投入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许多回族子弟参加地下党团及其外围组织,与反动势力展开隐蔽的或公开的斗争。年8月,滇西工委发布《告滇西少数民族同胞书》,提出“希望少数民族同我们在一条战线上,坚决反抗蒋介石反动政府之统治。”一批批回族青年投奔“边纵”,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7支队35团还为此统编了一个“回族连”,在滇西北战场上,与兄弟部队并肩战斗。后方回民也开展了种种支援活动,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军事斗争。

  从民国初期到年的三十多年里,在帝国主义侵略及国内新老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回族和各族人民一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它始终保持着革命性、开拓性、进取性,发扬团结勇敢、勤劳耐苦的民族精神,踏着先辈的足迹,在与帝国主义及反动政府斗争的同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促使经济文化得到一定发展。

“圣纪”节的伙房一角

  从经济方面看,因为大理回族聚居区人多地少,单靠农业不足以维持生计,经商又是回回的传统行业,所以城镇回族大都经营商业,农村的也以半农半商者居多,以商为主以农为副。经商的又结合赶马运输,“马帮经济”遂成为回族人民发展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的主要经营方式。由于近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大理下关成为滇西商业和交通重镇。上百大理回族马帮由“锅头”带领,在以下关为枢纽的滇缅、滇藏、滇川及通往泰、老、越的商路上频繁流动,运销土特产品、洋货及各种生产生活物资,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从文化方面看,早在杜文秀大理政权时期,回族文化教育就很兴旺,民国以来,一批先觉的回民前往日本及外地学习。他们学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在先辈开创的事业基础上继往开来,赋予新的思想内容,大力改革和推进新式文化教育,首倡者当推赵钟奇先生。在国内有民国元年(公元年)成立于昆明的“中国回教俱进会滇支部”,及大理地区的各县分部或联合分部。滇支部是振兴民族的群众性团体,对云南回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巍山,从民国十年(公元年)起,各回族村相继在清真寺内办起男女初级小学。经堂教育的发展更快,各村都办有高、中、初不等的经堂学校。民国三十二年(公元年),蒙化回教救国协会建立了高层次的回民学校——兴建中学,从改革经堂教育入手,实行中阿文并授。在大理,民间史家马元年发起成立明德学校,倡导义务教育,主张“回、汉、白三族同校,接受新式教育”,促进学校发展,教育质量较高。翌年,偰珍富教长开设德新中学。下关借鉴大理明德小学和巍山兴建中学模式,于年春在清真寺内办起高初两级“私立明德小学”,聘回汉名师任教,提高了教学质量,首届毕业生中有5名投考中学,全部列入录取排行榜前10名中。与此同时,喜洲和凤仪也建起了初级明德小学。凤仪华藏寺则于民国二十五年(年)由偰珍富阿訇创办“女子经堂学校”。洱源士庞村也于民国二十六年(1年)扩建“同志学堂”,使中文教学与阿文教学互不影响。在永平,罗汉彩创立高级学校,又创办简易师范,60%的回族子女得以就读,对永平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这一时期,回族伊斯兰学者的译著很丰富。文学作品以民间故事为多,诗歌作品也很丰富,回族作者创作了许多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楹联、曲调和民歌。此外,回族民间流传的曲调民歌,也很有趣味。   总之,民国建立后的38年时间内,大理回族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使经济和文化教育有较大发展,民生有所起色,出现一些富商和创业成功人士。然而,由于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的总体状况并没有改变,回族人民受到的岐视压迫和剥削依然沉重,广大回民仍处于贫困境地。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庆祝翻身解放。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大理回族率先在下关明德小学升起五星红旗,喜庆历史的新纪元降临,回回民族获得新生。在迎接“边纵”7支队和解放大军4兵团14军进驻大理地区时,下关苍洱中学的回族学生载歌载舞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清真寺的阿訇穿戴节日才使用的绿衣、尖帽前往迎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把回族列为全国56个民族当中的一员,加以尊重优待。0年秋“中央民族访问团西南分团”抵达云南,到大理地区时,夏康农团长亲临大理、下关、芝华等地清真寺慰问,送给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锦旗,表达党对回族人民的关怀。大理是近代回族受害的重灾区,人民政府明令废除民族压迫制度,禁止使用侮辱性的字词,取缔象征民族压迫的“御赐生祠”、“碑亭”、“塑像”。同时,在各县市成立“回族联合会”,让回民自主处理内部事务。回族人民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与其他各民族一样,真正地享受到平等自由权利和发展权利,广大回族群众以高昂的政治热情投入人民政府领导的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城镇民主改革等各项运动。

  在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中,各个回族乡村在省委、地委派来的土改工作队领导下,组成一批以贫雇农为核心的积极分子,开展反剥削斗争,让劳苦农民分到田地。实现了几代人的愿望。分到房屋、土地、农具、耕牛等生产资料的回族人民以无比的热情掀起了生产高潮,使粮食产量大面积增加。在土地改革完成后的3年,大理州的回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一道,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组织互助组,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到7年,全州回族居住的村庄都实现了合作化。在合作化运动中,农民掀起了兴修水利、积肥、推广农业新技术、使用新式农具的热潮,使回族聚居、杂居的各村庄获得粮食大丰收。   从1年开始,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大理回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并在企业中实施消灭封建势力和废除压迫工人的制度。随后在国家工作人员和工商业者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以及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又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大理回族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工商业者、知识分子、伊斯兰教人士都积极参与这些运动。在对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将缝纫、刺绣、银器饰品加工、竹木器加工、皮革、食品、杂货、医药、客店等行业组织起来参加到各个合作小组、合作商店和手工业合作社中。8年,这些合作组织转变为公私合营或国营。

  6年冬,国务院批准在巍山县东北部成立永建回族自治县,县内设永胜回族乡。前已改为公办巍山二中的兴建中学,仍以培养回族人才为主。当时全州回族人口约3万,各级人民政府、单位、部门中任职的有多名回族干部,他们在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参与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年秋开展的整风反右运动,后期被严重地扩大化,一些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被错划成“右派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继之开展的反“地方民族主义”和“反右补课”中,将全州阿訇集中到凤仪学习,有的被批斗,有的被划成“披着宗教外衣的反革命分子”,执行宗教政策的一些回族干部也遭到批判。

  8年开展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回族人民擅长经商、半农半商的传统优势遭到抑制,农业经济也失去了活力,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加之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造成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严重困难。   面对农村工作的失误和国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党中央于年1月召开了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五风”错误,采取措施调整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取消分配上的“一平二调”,停办公共食堂,允许社员耕种自留地,开放集市贸易,从而促使农业生产复苏,农民收入增加。

  

年5月,正当国家克服了国民经济中的失误,工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之际,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各级宗教管理部门被撤销,伊斯兰教协会停止活动,回族人民正常的宗教活动被禁止,清真寺被关闭、占用或拆毁,《古兰经》被没收、焚烧。全州的阿訇和恪守五功的信士,被当作“牛鬼蛇神”、“封建迷信分子”,遭到批斗、打击迫害,制造了一起起冤假错案。大理回族经济农、商并重的传统优势遭受严重摧残,社员的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切割,回民饲养奶牛、搞马帮运输和贩卖少量的农副产品也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戴上“投机倒把”的帽子,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回族群众和干部的生产积极性,回族经济进一步遭到重创。

  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思想上、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全面纠正“文革”造成的“左”倾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创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大理地区认真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平反昭雪了一批冤假错案,一批知识分子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建立起州、县(市)的伊斯兰教协会,开放、修缮、新建了近百所清真寺,保障了穆斯林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建立了永平县曲硐回族乡;全州任用了一批回族干部。这一系列的举措受到回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在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回族聚居村社粮食年年增产,同时,林、牧、副和养殖种植业也协调发展,专业户、重点户大量涌现,巍山的畜牧业、永平和漾濞的林果业得了长足发展。

  回民兰花经济是一门新兴产业,一批兰花养植能手脱颖而出,还创办了云南省第一家兰花专业网站——云南兰花网。此外,大理市珂里庄、永平县曲硐、洱源县回果等回族乡村的经济也有较大增长。   大理回族农民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也踏上了从传统生活模式向现代化转变的征途,特别是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年,全州回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南涧县的公郎回营,大理市的珂里庄、上兴庄、上丰呈、南五里桥,永平县的曲硐、龙街上村,弥渡县的红岩、祁家营,漾濞县的上、下街以及巍山县的21个回族村中占90%以上的农户脱贫或达到小康标准。公郎回营还率先创建大理州的“小康示范村”。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大理回族地区的文化教育空前繁荣。年成立“大理州回族研究领导组”,揭开了新时期大理回族学术文化研究的序幕。年11月,云南民族学会回族研究会、云南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云南省民委古籍办与大理州民委联合在下关召开“杜文秀起义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全国九省(市)区回族古籍整理协作会议”。年3月,大理穆斯林文化专科学校成立,实行国民教育与经堂教育的有机结合,创新民族传统教育模式。年成立“大理州回族研究会”,积极开展了对大理回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技、宗教、习俗的研讨,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学术资料、图书和杂志。回族聚居的巍山东莲花村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永平曲硐于年开工建筑面积平方米的“回族文化城”,展示回族文化的灿烂图景。

  在经济建设迅速推进的同时,普通国民教育也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全州回族村寨实现了“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都设立完小,回民较多的村镇还设立中学,适龄青少年都能进校学习。近三十年来,全州有千名以上回族子女考上大学,有的考取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不少回族青年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有的还考到海外,一些人归国后成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或领导干部,形成了一个人才辈出、民族兴旺的可喜局面。

三 大理回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一)宗教信仰   大理回族与全国回族一样,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形成的民族群体,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遵奉逊尼教派的哈乃斐学派,教义与云南伊斯兰教哈乃斐学派的教义相同。其内涵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为“伊玛尼”,即信仰,包括六个基本信条;实践部分要求信教群众必须遵循的善行和五项宗教功修。

  六个信条是:   

1、信安拉 伊斯兰教崇奉的造物主之名,中国穆斯林称为“真主”。穆斯林认为:他是独一无二的,主宰一切。 

 2、信天使 是奉安拉差遣承担各项特殊职责的使者,穆斯林习惯上称为“天仙”,数目甚多,各司职守。

  3、信天经 《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是安拉降给人类的最后一部经典,是伊斯兰教的基础和根本大法。回族穆斯林在信天经的前提下,必须遵循《古兰经》的启示处世做人。

  4、信先知 先知亦称为“圣人”,是伊斯兰教对直接得到或通过天使做梦得到安拉启示者的称谓。最后的使者是穆罕默德,有“至圣”之称。

  5、信后世 古兰经预言,整个宇宙及一切生命终有一天全部毁灭,代之以崭新的精神世界,这就是后世。世人们应谨慎正当的立身处世,不能作恶犯罪,免遭后世的严厉惩罚。

  6、信前定 安拉启示:“我确已依前定而造化万物。”但是信前定并不排除人类意志的“拣选”。伊斯兰教认为在前定范围内,人类有自由行为,拣选好、营干好,因功受奖,反之因罪受罚。这是一种前定与自由相结合的信仰。

  五大功修是:

  1、念或认 即“认主独一”,念诵阿拉伯原文的作证词和清真言,这是五功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诚信伊斯兰教的根本标志。

  2、礼 指礼拜,即按特定仪式和程序崇拜造物主安拉,每天奉行晨、晌、晡、昏、宵五次定时拜功,每周星期五“聚礼”一次。通过念和礼的意志磨炼,改造自我,加深认识,自觉承担代治任务。

  3、斋 封斋是每一个成年的、有理智的、健康的男女穆斯林的天职。斋戒时日为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赖买丹月),一般从中国农历初三起连续封斋三十天。每天东方呈现曙光起,至日落为止。

  4、课 即天课。这是伊斯兰教法制定的施舍,是义务性质的赋税,故又称“济贫税”。凡成年穆斯林除每年衣食住行达到一定数量即“满贯”时,须按规定税率纳课。人们将拥有的精神财富,如学问、科技成果传授他人,奉献给社会,也算是纳课。

  5、朝 即“朝觐”,指伊斯兰教希吉拉历每年12月9—12日到沙特阿拉伯以麦加禁寺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活动,称为“正朝”或“大朝”。除朝觐季节外,任何时候个人都可单独去朝觐,称为“副朝”或“小朝”、“巡礼”。凡理智健全、身体健康的成年男女穆斯林,其经济状况足以担负全家生活费用之外尚有往返旅费,不欠债借债者,平生必须亲自朝觐一次。朝觐者称为“哈吉”。

  (二)生活俗尚   大理州的7万多回族,生活习俗均遵守伊斯兰定制。近几年来由于时尚及世俗追求日渐增加,提倡“尊经革俗”,但是传统的风俗习惯仍然是主流。回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除履行“六信五功”外,尚表现出许多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

  1、家庭 小家庭制,在农村,三代同堂者较多,也有四代同堂的。一般是男子在外从事政、经、工、商业;女子操持家务,管理田地和儿孙。住房原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草房,近年来,砖混结构楼房和别墅型院落渐多起来。一般在房屋客堂内悬挂艺术体阿文中堂,两旁配有经对,门头、卧室悬挂阿文匾额。案桌上设香炉,置《古兰经》及其他经书,随时诵读,充分体现穆斯林风格。家里设有水房和礼拜床或礼拜间,供大、小净及礼拜念经使用。

  2、姓名 元代回回人有名无姓,明初参照汉族有姓有名的方式取汉姓汉名,同时保留着取“回回名”即“经名”的习惯。经名须与古代伊斯兰教的圣贤哲人相同,以示效法。婴儿出生后,父母在3—7天内请阿訇为其取经名。因此,回族一个人有两个名,一个汉名,一个经名。

  3、语言 大理回族以汉语为通用语言。明代初期,汉语汉文成为回回民族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通用语文,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也以汉语汉文为主,又因与白族、彝族杂居,有些回族还学会讲白语、彝语,但与宗教生活密切相关的阿拉伯语并未废弃。时至今日,在内部交往中仍使用简单的阿拉伯或波斯语汇,一般都会讲阿汉混合的“经堂语”或生活用语。

 

 4、饮食 伊斯兰教禁止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未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动物,禁止吃污秽的食物。大理回族始终保持着这些规定。膳食以大米小麦为主加上牛、羊、鸡、鹅、鸭、鱼、蔬菜、坚果、水果等副食品;用饲养的壮牛、老鹅腌制出独具风味的“牛干巴”、“腊鹅”,是招待宾客的上菜;又用精制麦面掺入鸡蛋、蔗糖、清油擀成园饼,放入油锅炸成香甜的“油香”,是过民族节日、宗教生活及悼念亡人时的独特精美食品。

  5、服饰 传统的回族服饰以黑、白、绿三色为主,并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先民初入大理时,穿着与本地居民不同的奇装异服,定居落籍后开始改变,到明代,大理回族的服饰趋向汉化和地方化,清代尤为突出。现当代服饰则从对襟服、中山服转到西服时装、休闲服,款式多样,充分显示现代化形象。但是中阿学校的阿訇及学生仍多着传统的西域穆斯林装束,男子以戴平顶小圆帽、穿白衬衫为主;女子戴黑、白、绿盖头或圆撮口帽,着短装或长袍。举行宗教仪式时,大多以传统服装打扮。经学堂学生毕业时,穿绿色毛料长大衣,戴六瓣结构的尖顶长帽,系以绸线缨束。绿衣和尖帽是阿訇的象征,是穆斯林盛装,一般在节日活动时使用。

  6、婚丧 大理回族的婚姻遵循伊斯兰教法规定,实行族内婚制,一夫一妻,如外族男女与回族联姻,必须举行“随教”仪式。结婚前,男方家选择吉日赴女方家“拿手”定婚,称为“拿绥勒窝特”。先由阿訇诵《古兰经》后,男女双方互相握手,念经道喜。男女双方到婚姻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领到结婚证,即可择日举行婚礼。婚期不能选在斋月。结婚之日,请阿訇念“尼科哈”(证婚词),俗称念“喜经”,表明这场婚姻已经认可,阿訇还向新郎新娘讲解经义,教导他们互敬互爱,孝顺父母,勤俭持家,白头偕老。丧葬则实行速葬、土葬和简葬。通常葬不择时,早晨死当日葬,晚上死次日葬,特殊情况下停尸不超过三天。回族认为,死亡属于前定,并不可怕,称之为“归真”。病人亡故之前,应交待“口唤”,托付后事,临终要翘食指默念“清真言”,请阿訇诵读《古兰经》。亡故后,尸体停放在家中或清真寺的“停床”上,面向西方天房,盖上白布,由家属、亲友或虔诚的穆斯林洗涤。洗完擦干,涂抹麝香一类的香料,以防蚊虫叮蚀,保护尸体,然后用3丈6尺白布包尸,称为“穿卡番”,穿毕,将尸体装入“经匣”,抬到清真寺举行殡礼,即站“者那则”,祈祷安拉赐福亡人。殡礼毕,立刻将尸体送至坟山公共墓地,下入土坑埋葬。死者亡故后,亲人在“三周五七”请阿訇念经祈祷,并身临墓地“游坟”、诵经,表示悼念。

  

7、节日 大理回族的节日与宗教活动密切关联,共有大小节日9个,主要的是三大节: 

 ①开斋节:为了庆祝“赖买丹”斋戒圆满完成,穆斯林于伊斯兰教历10月1日举行“尔德”会礼,自觉交纳“开斋捐”施济贫民,听阿訇宣讲教义。会礼毕,访亲问友,互赠油香、糕点及其他礼品,祝贺吉庆幸福。午餐后赴祖先墓地“走坟”诵经,表示对亡人的怀念。

  ②古尔邦节:又称牺牲节、忠孝节,日期为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也是一年一度的朝觐者在麦加活动的最后一天。是日,穆斯林群众集中在清真寺举行“尔德”会礼,经济状况良好者,须在会礼后3天内宰牛、羊请礼拜人聚餐,并分出一部分施散给亲友贫民。

  ③圣纪(忌),伊斯兰教将教历3月12日定为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节日。据传,先知于公元年的这一天诞生,公元年的同一天逝世。因此穆斯林的“圣纪”活动兼有纪念穆罕默德诞生与逝世的双重意义,故又称为“圣忌”。纪念方式是在清真寺集会,诵读《古兰经》及赞主怀圣的经文。讲述先知的生平业绩和懿行,邀请教内外知名人士结合现行宗教政策讲解教律教义,以增强回族穆斯林的爱国爱教精神。会后聚餐,表示纪念。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为国务院规定的回族节日,届时穆斯林同胞皆可休假庆祝。

  除上述三大节须隆重举办外,大理回族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节日。如纪念清末杜文秀领导的回族联合各民族反清起义失败后遭清政府残酷屠戮的各族人民而特定的亡人节,纪念圣女法蒂玛的姑太节,以及登宵节、阿舒拉节(俗称“稀饭节”)、白拉特节、盖德尔节等。由于大理回族长期与其他各民族混合杂居,除过国家法定的几个节日外,许多回族群众也自愿参与端阳、火把、中秋、登高等节日活动,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享欢乐。

  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交汇的枢纽,历史上一度是各种宗教、文化碰撞、交融的地方,产生了各种不同信仰和习俗的族群。大理回族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求生存、谋发展,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是:在恪守伊斯兰信仰的前提下,广泛吸纳中华文化的精华,特别是把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规范,同伊斯兰教义要求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自身适应性,强化“两世吉庆”的价值理念,在坚持人生意义的教义阐释的同时,又对现实采取积极的进取态度,勇于开拓,不畏艰险。在经济发展上则扬长避短,发挥传统优势,以运输、工商、贸易为依托,形成自己的经济特色,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大理回族在生存发展的奋斗中,形成了坚韧顽强而又宽容忍让的性格,重视同各兄弟民族和谐相处,并积极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推崇中原汉文化的主导地位,由此逐步形成了对中华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形成爱国爱教的回族传统文化。

(本文系《大理回族史》的绪论部份,由叶桐撰稿、王瑞康校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wj/1862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