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只有实修的人才能尝到佛陀教导的果实体

发布时间:2018/6/7 22:45:46   点击数:

?

?????????????

葛印卡老师于年9月

?在缅甸的仰光大学作了三场演讲,

以下文章摘录自第三场演说。

?????????????

只有实修的人才能尝到佛陀教导的果实,如果没有实修,没有人可以期待得到这个美妙的果实。

当然,首先必须藉由听闻或阅读,才能知道佛陀的教导是什么,这就是闻慧(suta-mayāpa??ā),即接受而得的智慧。

但这绝不能只是盲?的接受,必须运?理解?试着了解,也就是思慧(cintā-mayāpa??ā),即智识上的理解。这两个步骤都很重要,但若缺乏第三个步骤,前两项步骤就不会给我们带来实际的成果。

第三个步骤是修慧(bhāvanā-mayāpa??ā)——亲身体证的智慧,来?修持佛陀的教导而生的智慧,这才是真正能够带给我们果实的。

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法、修持法并体证法,才能得到利益。

如果错失了法的亲身体证,就错失了?切,我们就无法从佛陀的教导中受益。

甚至在佛陀以前,印度的人们就已经知道苦(dukkha)的起因是渴爱(ta?hā)——贪爱与嗔恨。他们知道如果没有渴爱,就没有苦。他们也知道修持戒(sīla)、定(samādhi)、慧(pa??ā)是根除渴爱,也就是根除苦的方法。

那么佛陀教导的特别之处何在?佛陀觉悟后,来到?野苑(Sarnath)寻找五?丘,当年五?丘跟他?起出家游方,佛陀在此向他们宣说第?次开示。

如果佛陀当时告诉他们:「我现在知道什么是苦以及苦的因,我知道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且我知道该怎么做。」我敢说五?丘只会如此回答:「这些我们也知道。」

但是佛陀并不是这么说的,他不仅仅只是重复其他老师的话,当代其他的老师说苦是身体的痛苦、失去你亲近或喜爱的人,或是失去财富、职位、权?或地位。任何人都知道这些处境会让人痛苦,但这不是佛陀那时所教导的。

佛陀是如此教导:「Ya?ki?civedayita?ta?dukkhasmi?——无论你在身体的架构之内经验到什么,都是苦、苦、苦。」

在内观课程中,禅修者首先会经验到不愉悦的感受,诸如疼痛、压?、沉重、热、痒,要接受这些感受都是苦是很容易的。

但在经过?段时间的修习之后,禅修者会达到?个阶段,这时身体的坚实感完全消融了。这不是想象,不是?我催眠的结果。显而易?的实相是:生理结构是坚实的,由?头、肌?、器官所组成,但是在最细微的层次,身体是由迅速生起与灭去的次原子粒子所组成的,只是生起又灭去的振动。

佛陀的教导始于粗重、表面的实相,进而深入愈趋细微的实相。最终,禅修者会在身、心和心的内容这些层次上,达到最细微的实相。接着,就不难超越整个身心的范畴,并经验到某种超脱、某种无法言喻、无生无灭的状态,不死之境。这必须要亲身体证。如果我们只因为佛陀教导我们达到涅盘的方法,就对佛陀产生虔敬的信心,那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我们必须?己亲身体验涅盘,除非我们亲身体验涅盘,否则我们得不到任何果实。某人告诉我?块蛋糕非常甜,因为里面有糖,这句话对我有任何作?吗?只有当我尝过这块蛋糕后,我才能说:「对,这块蛋糕真的很甜。」

同样的,我们必须亲身体证佛陀的教导,如果从不曾体验过涅盘,你可以说它很美妙吗?你只是在玩?个信仰的游戏、智识上的游戏,并不会真的对你有帮助,佛陀教我们要实际的体证。

他说,苦有三个面向。

首先,必须接受苦无处不在。

无论贫或富、受教育者或未受教育者、男性或女性,到处都是苦。这个面向是容易了解与接受的。但这并不是佛陀全部的教导,佛陀说苦应当遍知(pari??eyya),也就是说,苦?定要被完全的探索,直到它的疆界、直到它终结之处、直到超越而无有苦之境。

禅修者可能会说:「佛陀教我苦是存在的,这点我了解,但为什么整个身心现象都是苦呢?我怎么接受这?点?这我需要?己探索。」

而这就是佛陀所说:「是的,探索你?己——应当遍知,应当遍知。」

当你修习内观而开始探索身心现象时,起初你会碰到不愉悦、坚韧、粗重的感受,诸如疼痛、压?、沉重,但是慢慢的坚实感消失了。也就是说,你经验到苦的生起(samudaya),过?段时间之后,你经验到了苦的灭去(vaya),这就是佛陀在念住经(Satipa??hānaSutta)中所解释的:对于诸如疼痛之类坚实的感受,你观察这个感受生起、停留?段时间、迟早灭去。你分别观察生起与灭去。

当你持续禅修时,坚实的感受会消失,你达到?个叫做消融(bha?ga-?a?a)的境界,也就是对消融直观的洞察,这时没有任何坚韧的实体存在,整个身体只是?团次原子粒子,迅速的生起与灭去。在这个阶段,你会感受到微细振动的畅快流动,禅修者会觉得非常喜乐、非常愉悦。人总是在寻找愉悦的事物,当这个经验发生时,他们可能会想:「啊!真美妙,我现在已经得到我想要的了。」

如同佛陀所说,有经验的老师必须警告学生,这是?个很危险的状况——过患(ādīnava),这是禅修者应该要怖畏恐惧(bhaya)的状况。其危险之处在于,你开始会对愉悦的感受产生执取,你开始希望这些感受持续下去,不会灭去。

但是,?然的法则是,没有任何事物会维持不变,感受会改变,禅修者会再?次的在身上经验到坚韧、不愉悦的感受,如果你因此变得不快乐,就代表你已经有了执取,执着于愉悦的感受,你没有从贪爱中解脱。

当消融发生时,?个正确练习的禅修者会了解:「看哪,这也是无常(anicca),无论这有多么的愉悦,它也是无常的。」有不愉悦的感受时,生起和灭去个别发生,两者之间会有?段间隔。但是当消融发生时,整个结构就仅只是波动、波动,当感受生起时,就迅速的、以极高的速度灭去——也就是佛陀所说的生灭(samudaya-vaya),生起与灭去同时发生,中间没有间隔。好的禅修者会如此理解:「这也是无常的,看哪,它生起灭去。」对这个经验没有贪爱与执取,保持出离,了解到:「喔!这也是无常。」如果你做得到这?点,此?经验就没有什么好怖畏的,没有过患。

接下来的阶段是?舍(sa?khāra-upekkhā),即对?(习性反应)的平等心。

所有根深柢固的、会导致痛苦与轮回的习性反应,开始浮现到表面上来,?个接着?个。它们浮到表面上,因为你保持平等心而得以根除。以你?身的经验,你了解到它们是无常的,你不是在玩智识或信仰的游戏。你经验到生起与灭去,仍然维持平等心,旧有的习性反应浮现到表面上来、?动地灭去。这最终会导致涅盘的经验。这?切只有在你探索了整个苦的范畴后,才有可能发生。

任何人们认为是乐(sukha)——即愉悦——的感官经验,其中都包含了苦,因为生起与灭去仍然存在。如同佛陀所说:应当遍知,你必须到达苦的尽头,才算探索了整个苦的范畴。

最后,你就可以说已经遍知(pari??āta):「喔!现在我已经完全探索苦了」。

你已经亲身体证了第?圣谛——苦,这个经验可以带领你到最终的?标。

同样的,关于第?圣谛,只是了解苦集(dukkhasamudaya),即苦的起因,是不够的,需要的是应当舍断(pahātabbo):苦的起因必须被根除。

苦会生起是由于贪爱与嗔恨,但单只有了解是不会有帮助的,你必须根除贪爱与嗔恨,最终你必须可以说「已舍断(pahī?a?)——我已经根除了苦的起因」,这时你就亲身体证了第?圣谛。第三个圣谛是苦灭(dukkhanirodha),即苦的?息。

了解到苦有尽头是不够的,佛陀说:应当被证(sacchikātabba?)——苦灭必须被证。

当你可以说「喔!已证(sacchikata?)——我已经证了苦的灭尽」,你就亲身体证了第三圣谛。第四圣谛是苦灭之道(dukkha-nirodha-gāminīpa?ipadā),即导向苦之灭尽的方法。

佛陀说:应当修习(bhāvetabba?)——苦灭之道必须被发展,必须?次又?次的被修习。

当你可以说:「喔!已修习(bhāvita?)——我已经修习了苦灭之道,我已经走到这条路的终点」,那时你就真的遵循了佛陀的教导,你已经亲身体证了第四圣谛。

这就是内观课程之中禅修者在做的事,从粗重的实相进入细微的实相,直到你达到最细微的实相。

当然,没有人应预期在?期的十日课程之中就能达到涅盘的境界,但是重要的是你已经找到通往涅盘之道,你已经知道方法了。

我?再的说佛陀的教导是法,而法是生活的艺术,是?种生活的方式。

?个人可以过?种现在和未来都只会带来痛苦的生活,但佛陀向我们展示了?种现在就可以出离痛苦、未来也不会再痛苦的方法,这是?个正确的方法,?个对的方法。

法教导我们如何在这条道路上前进,如同佛陀所解释的,它教我们过?种合乎?然法则的生活。

而这个方法、这条道路、这个正道(magga)会?动地带你到最终?标。

你现在知道这条路了,你知道在这路上要如何前进,现在剩下的就是持续的往前走,持续地?步步地往前走,你?定会达到最终?标。

而且,你不只在达到?标时会得到利益,你在这条路上所走的每?步,都会在当下带给你利益。当然,当你达到涅盘时,利益是广?殊胜的,但你所走的每?步都会有利益。在法的道路上,没有任何一步是浪费的。

愿众生快乐,愿众生快乐,愿众生快乐。

台湾内观禅修基金会图

VRI

愿每个人都能在一生中,拨出十天的时间来修习內觀。只有透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它是什么。然后透过实修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安详、解脱。。精勤、觉知、时时徹知无常。

内观课程不需要费用,随喜就好。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葛印卡所教授的内观,可以访问下列的中文网页:

国际内观中文网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皮肤病医院是哪家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tq/1536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