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缅甸历史文化名城曼德勒

发布时间:2021/5/1 8:32:52   点击数:
偶然间翻杂志《东南亚》,读到一篇描写瓦城的文章,虽然文章写于近20年之前,但是文章文辞优美,数据精细,实在是值得一读,故转载在此,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读到它。原文没有配图,小编在网上找了图片,以方便读者欣赏这一座历史名城。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又是缅甸末代封建王朝的都城,它与另一古城——阿瓦(又译“茵瓦")相距很近,因而,旅缅华侨又称曼德勒为“瓦城”。曼德勒是年登基的敏同王宣布决定由阿摩罗补罗迁都于此而兴建起来的。年,敏同王动员了阿摩罗补罗的15万群众随同而来并定居在曼德勒附近一带。宫殿于年全部建成。贡榜王朝(又称雍籍牙王朝)始建于年,雍籍牙登居后,建都在瑞冒,他用3年时间,采取种种兴邦治国措施,发展生产,国力日盛,重新统了缅甸。自此以后,又有9名皇帝先后登居为王。在贡榜王朝经历过的年间,缅王室先后五次迁都,两次迁都于阿瓦,两次迁都于阿摩罗补罗,最后一次是迁都曼德勒。年,英人侵占缅甸全境,曼德勒作为缅甸王都历时仅28年。据史料记载,迁都的动因是:年发生第二次英缅战争,那时的蒲甘王昏庸无能,指挥无方,国力衰微,军事上毫无防备,最终导致丧权辱国。皇室中的部分大臣和高僧们上书敏同王,建议迁移皇都,认为阿摩罗补罗是失败之都,很不吉利,为安全起见,应迁往他处为宜。于是,敏同王召集百官大臣,共商迁都大计。不久,敏同王在一份檄文中颁布如下决定:阿摩罗补罗是指挥第二次英缅战争失败的都城,是昏君蒲甘王(敏同王之长兄)下台的都城,新任一国之王不宜在此主持朝政,因为旧城已威信扫地,失去民众之信任。据此,宣告从阿摩罗补罗迁都至曼德勒。迁都命令颁布后,敏同王和他的弟弟加囊亲王率领30多名大臣、高僧到曼德勒实地考察。不久,又责令若干名著名建筑师绘制新宫殿及筹建新都的草图。据说新绘制的地形图和宫庭内外各类建筑草图就有数十张。如宫庭内正殿图、东宫西宫图、城墙图、城门图、庭院图、城外重点佛庙佛塔图。图表尺寸大小不一,有吋x吋,30吋x22吋,27吋x30吋,29吋x44吋,28吋x50吋等。由此可见,敏同王对迁都及筹建宫殿,包括新都全城的建筑布局等高度重视,且深思熟虑。年,曼德勒王宫遭日军轰炸,宫内设施被付之一炬,成为一片废墟。年,缅甸政府投入巨资,依照旧宫殿模样全部加以重修,恢复了旧日王宫庄严宏伟、雍容华丽的风貌。王宫座落在曼德勒山下,为四方形殿,城墙全部用红砖砌成,高7.9米,每边长度2哩。每一面墙有三道门,四边12道门上都刻有十二宫墙的标志,四角各有一座建有柚木结构的屋檐塔顶的城楼。城墙外四周有护城河围绕着。宫殿全部建筑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正中是皇帝的宝殿、宝座。整个宫殿分东宫、西宫、左宫、右宫以及为皇后、宫妃、公主、公子、大臣、皇亲国戚及其他高官而修建的面积大小不一、豪华程度有别的庭院。连同许许多多形式别致的各种厅、室、楼阁等各类建筑物共计处。在邻近宫殿的四周,建有养老院、医院、粮仓和佛经楼等。此外,靠近护城河地区又建有33处规格与形状迥然各异的庭院。供宫庭文人、诗人、画家、传旨官等居住。用三年时间重修的瓦城王宫于年对外开放,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前来参观。瓦城古都及王宫的施工程序是宫殿建设先于旧都全城。从当时古都的建筑风貌看,敏同王既是一名极端虔诚的佛教徒,又是一名好大喜功,追求表面业绩的国君。从19世纪50年代末逐步兴建起来的曼德勒古城大致包括如下几个部分一东面共7个区,如遵龙模区(起自皇宫城墙角落直至伧格桥将铁一带地区)、威沙牙玛虚区胜利吉祥区、布米牙区(位于城东南角路北一带)、玛哈牙区、俾枝美曼区、俾枝美新区等。南面共13个区,如巴贡骠贝区、赞布米新区、巴贡温井区等。西面共29个区,如阿玛牙宋空区、阿玛牙塔尼区、全国幸福区、梅格锯里区、珍珠银色区、俾枝吉达耶区、千耶达赏区等。北面共5个区,如棉遵丹宋区、棉南旺梅区、棉南松耶区、棉南蒙达区、梅遵梅努区等。以上54个区中,至今仍留存并沿用旧区名的共38个区,16个区名已经消失,且无人知晓或能指出其具体的地理方位。上述各区的命名,有的是以当地历史特征或不同背景而命定,有的源于该地区多数居民从事的职业性质,有的带有一定宗教色彩,有的则是表达民众的某种祈求和祝愿。各区人口有多有少,区域面积大小不一。敏同王为防备外敌入侵,迁都后不久,相继下令修建了56座围墙。由东北方向朝南的围墙有伦井围墙、耐觉围墙、恕敬围墙、耐遵围墙、瑞古围墙、吴东围墙等18座。由东南方向朝西边的围墙有:郑耐围墙、昆由围墙、觉磨围墙、贡耐围墙、贡迈围墙、格命围墙等11座。由西南方向朝北的围墙有听雅围墙、通洁围墙、缅旺围墙、棉边围墙、旺辛围墙、尚雅围墙、班雪围墙、达玲围墙等18座。由西北方向朝东的围墙有椰实围墙、耐固围墙、耐丁围墙、地温围墙、佳达围墙、列刀围墙、苗鸟围墙等9座。以上56座围墙,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现在大部分已不复存在。除王宫外,缅甸末代封建王朝还在瓦城修建了大量的佛塔,佛塔成为瓦城古都建筑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有名的有以下五座:曼德勒山大佛塔、无影佛塔、富贵佛塔、枝明佛塔、佛窟。此外,还有36座是在瓦城颇具规模且有一定名气的佛塔,至于普通民众为表示对佛的虔诚之心,为行善积德而修建的各类小型佛塔更是遍布瓦城,数量之多,难以计算。自年蒲甘王朝起,缅甸历代君王都非常重视修建各种寺庙。敏同王迁都瓦城后,佛教寺庙和佛经楼亦大量涌现。根据年的统计,曼德勒全城的大寺(又称“寺庙群”)共座,分布于寺庙群中的小寺院(庙)合计座,每座大寺周围都有精舍8-12幢,供僧侣们居住。除上述建筑外,瓦城四周还建有许多商业市场。光市内就有30余处市场,最著名的市场有泰国市场、综合市场等。市场分全日制市场、早市、下午市等三种。市郊还有许多蔬菜市场和日用杂品市场。座落在市区中心北侧的曼德勒山,与王宫相距不远,海拔米,是曼德勒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佛教徒和香客们的朝圣之处。曼德勒山风光绮丽,景色如画。山顶的佛塔建筑,更是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辉煌夺目。从山下平地拾级而上,直至最顶峰,共有台阶级。半山腰处有一大庙,据传,庙内藏有佛陀的三块遗骨。山顶的最高处是一片大平台,极目远望,全城大小塔寺和高度不一的大小建筑尽收眼底。曼德勒山的东南侧有敏同王精心主持修筑的“古道陀”石经院。石经院由片雪白的大理石碑小塔亭组成,各亭中石碑上镌刻着完整的三藏经。石经院据说是敏同王当时为了召开第五次佛经结集大会而修建的。缅甸的三藏经文被缅甸人视如珍宝,初期刻写在贝叶上,后又改刻在金箔之上,但都难于长久保存。敏同王动用数以千计的人力,经过无数次反反复复的摹写、仿刻、拟刻和审核校对,最后才由最高佛经大师定稿进而刻写在大理石板之上。全部经文刻在片大理石上(其中片镌刻三藏经文,一片镌刻历史轶事),每片正反两面,合计面(即页)。其中,律藏经文5大卷计片,论藏经文7大卷片,经藏经文5大卷片。每片宽3寸,长5尺,厚5寸。倘若把片石经全部叠放在一起,每20片为一摞,则须占地13英亩。如果按纸张页数计算,则为38大卷,每卷页。全部三藏经书之内容若由2名僧侣分别阅读,需用5个月零3天时间才能全部诵读完毕。石刻巨著篇幅之大、文字数量之多,实属罕见。“古道陀”石刻佛经院是敏同王登居后的第8年,即年决定修建的。其基本宗旨是,祈求神圣的三藏经“与世长存,永葆圣洁”。敏同王认为,只有把三藏经刻在石板上,才能保证经文持久坚固,哪怕风吹雨淋也不会受损。“古道陀”三字是缅语,意为“行善积德"”,译成汉语应是“行善积德石经院”。如今石经院的片三藏经石碑,全部放置于曼德勒山的山脚下,每一块石碑都建有一小亭,用以遮风挡雨。石经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仍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字迹依旧清晰可辨。有些潜心或热衷于研究三藏经之学者,时常前来研读,摘录或核校。年第六届世界佛经结集大会在仰光和平塔召开,会议结束后,来自世界各国的余名佛教法师曾经专程来此瞻仰。观后赞叹不绝,对这石刻宏篇巨著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全部三藏经书准确无误,刻写技艺高超,字体工整秀丽。有的诗人和学者,甚至撰文作赋,称赞石刻经文对弘扬和维护佛教经典作出了重大贡献。转载自《东南亚》年第二期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ly/2095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