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翻山越海刘博智缅甸华人文化摄影展在广

发布时间:2023/4/6 14:50:14   点击数:

幅摄影作品,10段影像,17件江门博物馆藏侨批……

这一连串的数字来自华裔摄影家刘博智的摄影展。

年10月20日,“翻山越海:刘博智缅甸华人文化摄影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学城校区)开幕。展览通过摄影、影像、文献等多种媒介,六个板块:缅甸掠影、华人华侨史、华人华侨日常生活、社团活动、华文教育、原乡将缅甸华人在起伏动荡的异国生涯中,从容面对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历程呈现在观众面前。

身为海外华人的一分子,刘博智从年起就开始留意海外华人的生存情况。由于有着从内部察看与记录其族群的独特便利,令他天然地具有一个既非西方也非本土的,相对公允且还能切入其中进行观察的优异位置。50年的拍摄生涯,他的足迹已经踏遍北美、南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如果从时间跨度、空间广度、内容程度几个方面去衡量刘博智的海外华人题材拍摄,他的成就迄今无人能比。

年初,泛东南亚三年展组委会委托刘博智前往缅甸创作以“缅甸华人”为题材的系列作品,在为期七天的田野拍摄中,他去到了仰光、毛淡棉等缅甸南部城市。除此之外,他曾在年至年期间到访曼德勒、腊戌、南渡、皎脉、眉苗等缅甸北部城镇时,也拍摄了一批作品并留下观看笔记。历史上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刘博智两次分别去往上缅甸与下缅甸地区考察的经历,恰好呼应了缅甸华人华侨“翻山”与“越海”两条迁徙脉络。正是在此背景下,这个展览也就跟随刘博智的视角,以地缘为起点,去探索缅甸华人社会中的生活与思想、经济与劳作、家国与原乡之间的情感与张力。

在刘博智的镜头里,华人身处缅甸社会各个方面饱满而纷杂的细节,无数与历史及日常交汇缠绕的信息被事无巨细地展现出来。画面中的人与物,若隐若现在中南半岛潮湿蕴热的、犹如薄雾般的光线中,与其说这批图片是摄影作品,不如说更像人类学家在田野里用相机拍摄的调查记录,大量的中景镜头,画面的重点是空间、人、物件的复杂关系而不是刻意的摄影构图。

由于疫情的影响,主办单位无法再深入缅甸进行更深入的调研与访谈。盘点过手头资料后,策展团队认为在疫情当下,展览的举办带来的交流与连接会更有意义。经过反复斟酌,策展团队联合江门市博物馆的藏品,并邀请中山大学教授、人类学家段颖加入策展团队,同时确定一个策展思路:用人类学的视角介入展览策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年底,大学城美术馆便开始尝试从文化史视角做展览。过去的美术馆展览提倡要让作品视觉本身说话,比较抗拒文本的介入。但是随着创作的深入与专业化会产生一个问题,很多观众会在作品的专业性面前失语。我们便思考为什么不让图像与文字进行和解?它们本身不应该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所以在本次展览,我们实际上把文本图像化。包括引号的使用,包括装置器物和图文关系的互相激活,我们希望是可以出现一种图文和解的展场。然后这个展场除了是展览馆源,它更像一个可以身心体验的剧场。通过展览中的图像文字与展厅搭建的气氛、场域,将观众带入到我们的展览想传播的信息当中。比如说回到历史的某一个节点中,或者去体验这样的一个群体的生活,这也是我们在策展中的一个新的尝试。”

作为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展览的第二个项目,刘博智的缅甸华人文化摄影作品展带来了东南亚与中国密切关联的群体个案,广州美院美术馆通过一个个专题展览与研究项目,逐步展开对这个区域中不同的人与万物的认知和理解,并构建起泛东南亚交互对话的平台。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5日。

《曼德勒建德堂》,-

《缅甸钦敦江人文》,-

《曼德勒福建华裔人家》,-

《缅甸茵莱湖风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jc/252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