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缅甸佛教的特权从何而来地球知识局地球知

发布时间:2023/3/18 15:07:20   点击数:

素有“万塔之国”美誉的缅甸是东南亚最具特色的“佛教之国”。

在国家威权的庇佑下,佛教在缅甸独享了千年的崇高宗教地位,佛法文化也在政治力量的庇佑下成为缅甸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缅甸人的日常行为。

佛注视下的国度..

(图片:PeterStuckings/shutterstock)▼

在经年累月的佛法宣扬下,缅甸5千多万人口中,有80%信奉佛教,而男子出家为僧也成为了缅甸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一般来说,缅甸男子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走在缅甸的街头巷尾,更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穿红色袈裟的僧侣。

缅甸人对此习以为常,但也保持敬畏之心

(图片:JimmyTran/shutterstock)▼

权力庇佑——东南亚的“佛塔之国”

缅甸是东南亚最早接纳佛教的地区之一。早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就派须那与忧多罗两位长老到金地(缅甸塔通地区)进行传教。11世纪中叶,蒲甘王朝阿奴律陀王统一缅甸全境后,为达到统一国家的政治目的,于年将佛教确立为缅甸国教。

蒲甘王朝第一次统一缅甸核心地带并向外扩张

同时确立佛教地位巩固王权▼

阿奴律陀王登基后进行宗教改革

蒲甘王国改信上座部佛教,建立了大量佛塔

其中以皇家佛塔瑞喜宫佛塔最为著名

(图片:PhonPromwisate/shutterstock)▼

在此之后,第二次统一缅甸的东吁王朝和第三次统一缅甸的贡榜王朝继续弘扬佛教,使佛教在缅甸空前发展。

然而与我国历史上跨越百年的“三武灭佛”不同,佛教一旦进入缅甸,就独享了千年的宗教垄断地位。因此,僧侣参与政治,影响社会风俗已成为缅甸的一种历史传统。

贡榜王朝主持了第五次结集

并将校订过的三藏经典译为缅文刻在块石碑上

立于固都陶佛塔之中KuthodawPagoda

(图片:StephaneBidouze/shutterst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缅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缅甸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后,由于独立后的缅甸政府在各个时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合法性危机,因此更加倚赖僧侣与佛教信徒的支持。

吴努上台伊始就开建了卡巴艾塔以及玛哈帕萨纳洞

立志要把缅甸建设成佛教国家

(图片:FrameAngel/shutterstock)▼

玛哈帕萨纳洞

(图片:Wikipedia)▼

年,独立后的缅甸吴努政府为加强国内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认同感,极力推崇佛教民族主义,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弘扬佛教。年8月,缅甸议会更是在宪法中将佛教立为国教,并规定每年支出预算中不少于5%的款项作为对佛教事业的财政援助。

和隔壁的泰国相比,缅甸主体民族稍显弱势

周边的克钦族、克伦族、掸族等皆多有不服

在全国范围内求同存异的话,佛教是最好的抓手▼

通过对佛教的弘扬,缅甸中央政府稳定住了国内的分裂局势。但一切都是有代价的,随着吴努政府对佛教的过分扶持,僧侣成为政治家取宠于选民与竞争参政的筹码,并使得缅甸社会对僧侣的推崇陷入狂热状态。

年,吴努政权赞助了第六届佛教理事会的召开

来自八个小乘佛教国家的名僧侣参加会议

(图片:Wikipedia)▼

年3月,奈温发动军事政变并成功夺取国家权力。拥有军事威权的奈温军政府上台后便开始严格执行政教分离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遏止僧侣参与缅甸政治。然而佛教僧侣已经在这个国家拥有了太多盘根错节的利益,必然极力抵制军政府的政策,并削弱了这个国家的社会凝聚力。

即使出家人常被看作是超脱于俗世的

但免不了会因个人利益或佛教在这个国家的的兴衰而担忧

对于军政府强硬的措施自然不会接受

(图片:RudiErnst/shutterstock)▼

年,缅甸因经济危机引发民主运动,许多僧侣也卷入其中;年,缅甸更是因为经济问题而导致“袈裟革命”。虽然游行运动很快被镇压下去,但为了巩固政府统治,当局不得已继续采取弘扬佛教、扩大佛教影响、密切与僧侣合作的政策。

军政府的独裁执政影响了缅甸民众的生活

稍有特权的僧侣也难逃经济困窘

(图片:racoles/Wikipedia)▼

由此可见,不论是11世纪的缅甸封建王朝,还是20世纪后期的缅甸当权政府,对于统治阶级而言,佛教是其道德、精神上的支柱及特权阶级行为的合法性源泉之一。

一个执政者或者一个王朝的命数

都是远低于佛教在这个国家的历史的

精神上的印章是最牢不可破的

(图片:SeanPavone/shutterstock)▼

同时,在缅甸的社会建设进程中,由于佛教的特殊地位,僧侣也成为了一个社会阶级,并深刻影响着缅甸的社会风气。

出家——缅甸男人的必由之路

在特殊的国情社会下,缅甸俨然成为了东南亚最别具一格的“佛塔之国”。据缅甸政府统计,缅甸约有万佛教徒,大小寺院2万多座,僧侣40多万(另一个著名佛国泰国仅有7万僧侣,而人口众多的我国也才有22万僧侣),沙弥20多万。

蒲甘古塔

(图片:MartinM/shutterstock)▼

很显然,佛教成为了缅甸政府与民间维持稳定的连接桥梁。由于政府倚赖佛教的支持,僧侣更是成为了缅甸社会的“顶层阶级”——在缅甸有一个说法:和尚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公民,女人是三等公民,尼姑是四等公民,人妖是五等公民。

都别挤着了

(图片:SIHASAKPRACHUM/shutterstock)▼

经过长期的宣扬传播,佛教教义和伦理道德已扎根人心,深深影响着每个缅甸人的人生观念。在社会等级的偏见下,缅甸人普遍认为“一人出家,全家沾恩”。男子只有出家当过和尚以后,社会才会承认其成年人的地位。

在上千年佛教文化浸润的环境中成长繁衍的缅甸人

推崇的也就是他们认可的

(图片:vectorx/shutterstock)▼

并且,出家还是一个改运与获得心灵慰藉的绝好选择。

出家后,穷人可以不用为吃住担心,富人则能受到佛祖庇佑而长命百岁;体弱者能够消灾去病,强壮者可以福上加寿;运气好要当和尚高兴一下,运气不好当和尚可以去去晦气,单身的时候为了婚后幸福要出家,婚后为重温婚前独身生活也要去做和尚。

当和尚这件事和缅甸男人的一生紧密捆绑

(图片:pang_oasis/shutterstock)▼

出家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可以选择终身当和尚,也可以选择几年、几个月的短期出家。总之,缅甸男子的出家手续十分简便,还俗也相当容易。

僧侣的衣食主要靠佛教徒的布施

灵活的出家还俗也能避免大量僧侣对于经济造成的压力

(图片:EugeneGa/shutterstock)▼

再加上缅甸经济较为落后,不少民众的生活并不富裕。尤其对穷人而言,如果把孩子送进寺院出家,既能解决教育问题,又能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只要是家中有男孩的家庭,家长都会在男孩5到10岁左右的时候为孩子准备出家仪式。

此时并不算真正的出家人

在其成年后可以选择还俗或者终生当和尚

(图片:chrisontour84/shutterstock)▼

除了社会风俗的出家传统,频频献身佛门的缅甸国家领导人更是树立了男子出家的榜样。年,卸任后的缅甸总理吴努出家为僧;年4月,缅甸总统吴登盛卸任后同样削发出家,并在5日后还俗。

按照传统,缅甸男子必须有出家为僧的经历

时间是可以自由安排的,但是仅5天的还是不多见

(右:登盛)

(图片:IwaizumiOikawaHajimeTooru/Wikipedia)▼

正是因为缅甸政府对出家人的鼓励与尊重,缅甸的和尚才拥有着无与伦比的社会地位。不论是以武力独裁的军政府,还是推行西方民主的民选政府,领导人都需要按照社会传统去向僧侣群体顶礼膜拜。

总之,如果缅甸男人一生中没有当过和尚,那么这个男人的一生就不是完整的,在社会上不仅不会有什么地位,缅甸女子也不会与其结婚。因此,为自己的孩子操办皈依礼仪式已成为缅甸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沙弥足球小队

(图片:RobertBociagaOlkBon/shutterstock)▼

不只是出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家已不仅仅是缅甸男子遵循社会文化的传统风俗,反而成为了现代人,乃至外国人体验静谧生活的新兴潮流,数以万计的缅甸古塔和寺庙因此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缅甸旅游业的最大支柱就是佛教文化及其古迹

经济贡献也提高了佛教在缅甸的地位

(图片:VisualIntermezzo/shutterstock)▼

并且,由于佛教与僧侣在缅甸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为抢占缅甸市场,各种国内和国际组织的支持源源不断地投向寺庙。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大力援助“缅甸寺院教育发展协会”;我国的民间组织“民促会”也在持续通过“一寺庙一电视”捐赠活动来增加投入支持缅甸佛教的发展。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僧侣也不能落后

毕竟大多数人最后还是要还俗的

(图片:SOMRERKWITTHAYANANT/shutterstock)▼

在国内国际的双重推动下,一些上班族利用年假来缅甸出家,部分学生则在假期赴缅体验出家生活,来自外国的短期出家人数更是超过了四分之一。因此,在缅甸寺庙能够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侣,除了日韩等亚洲国家的出家面孔,美国、欧洲等地去缅甸短期出家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在这里可以学习佛法以及冥想

进行自我探索和心灵审视▼

前来出家的外国人,既可以选择寺庙去体验完整的出家流程,也可以选择相对国际化的禅修中心参加短期课程。包括缅甸第一大城市仰光的马哈希、班迪达及东南部孟邦首府毛淡棉市南郊的帕奥禅林,都是外国人首选的出家圣地。

禅修中心一般没有明确的收费

靠志愿者的自觉捐助来维持运营和

(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jc/250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