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这里是缅甸,习主席新年首访的地方hel

发布时间:2021/8/16 15:44:37   点击数: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蒲甘拂晓,金光乍现

乌本薄暮,落日熔金

太阳仿佛光影大师

在这片土地上肆意挥洒

这里是缅甸

仰光金塔,穿越千年

茵莱水居,潮起潮落

这里有传统与现代的交错之美

东方与西方的融合之味

这里是缅甸

金色国度,异域风情

缅甸是新兴的旅游目的地

除了保有东南亚的风情之外

还留存了许多世间独有的胜景

仿佛一个时空隧道

让人得以追忆历史的年华

古都曼德勒曾是帝王的统治中心

几经战火,历久弥新

生生不息的曼德勒皇宫中

古树荫翳,延展出枝叶交错的华盖

清水如镜,倒映着古建肃穆的身影

仰光大金塔是缅甸的象征

百米高塔上贴满了金箔

千余枚金铃环布四周

风吹铃动,声传八方

祝福着承载稻米的万吨巨轮

惊奇了光影之间如梭的旅人

如果喜欢探险

你也可以穿过连绵的高山

抵达“万塔之城”蒲甘

佛塔林立是那里最壮美的景观

在天色初亮之时

登上热气球飞向空中

惊鸿一瞥,终生难忘

或是登上世界最长的柚木桥

——乌本桥

天空作幕,朝阳庄重而缓缓地升起

长桥做底,人影如皮影般鱼贯穿梭

百余年来,日复一日

千米长桥不知送走了多少人

但终究又会迎来新的日出

山水原乡,融贯东西

缅甸人的生活

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伊洛瓦底江领衔

四大水系纵贯南北

翠绿的水田像无边的锦绣

形似游蛇的大河闪闪发光

高原之中,盆地之下

水乡泽国的茵莱湖

也有独特的生活方式

当地人利用高脚木桩

将房舍建于浅水之中

远远望去,整个村落仿佛漂浮在水上

辽阔的湖面中

渔人驾一叶扁舟轻盈往复

他们划船撒网的方式十分独特

一脚站在船尾

一脚悬空划桨或使网

奇特而优美,出挑又和谐

走得累了,就寻一处店家坐下

毗邻中国与印度

这里的文化融合中印的特征

也穿插本土的精华

大米和咖喱是主要的食物

轻便、简单的服饰适应多雨的气候

得益于这山水的馈赠

缅甸的玉石闻名全球

翡翠玉清透靓丽,如清透的棉

红宝石饱和明亮,似燃烧的火

收藏者们对产地颇有讲究

游客们则喜在市场赌赌运气

胞波情深,共同发展

山水相连

中缅两国友好交往

自汉代就已开始

兄弟情长

两国人民自古以来

就以“胞波”(兄弟)相称

(年12月,中缅两国边境人民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举行联欢大会。)

唐代,位于今日缅甸的古骠国乐舞团

就曾到达当时的长安

诗人白居易写下《骠国乐》描写演出盛况

11至1世纪的缅甸蒲甘王朝

与中国友好往来密切

曾经派使节前往北宋和南宋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序注》记载公元七世纪时期天竺、蜀川通道,都是通过缅甸的交通线。国家图书馆书影)

年,蒲甘发生6.8级地震

中国最早派出专家前往勘察评估

提供修复方案辅助古城文保

年,缅甸组建

实施“一带一路”指导委员会

共同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

(中国专家协助缅甸蒲甘修复地震中损毁佛塔。李福胜摄)

近年来,中缅人文交流不断发展

“胞波”情谊更醇更厚

在云南瑞丽银井小学

每天都有一群缅甸孩子来中国上学

“上学出国,放学回国”

这群“小小留学生”成为边境线上

一道靓丽的风景

(年月8日,银井小学几位缅籍学生骑车回家,跨过银井边防口岸国境线。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摄)

缅甸旅游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

去年前10个月

中国内地赴缅游客达59.4万人次

成为缅甸最大外国游客来源国

87版《红楼梦》、《舞乐传奇》等

中国优秀影视作品和中缅合拍电视剧

在缅甸播出,获得好评

今天

习近平主席将开启对缅甸的国事访问

这是习主席今年首次出访

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9年后再度往访

又恰逢中缅建交70周年

对中缅关系发展具有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重大特殊意义

(内比都国际机场附近道路插上了中缅两国国旗。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一个词

连日来,“胞波”一词在中国和缅甸刷屏。一个专属称谓,只用于两国人民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真的少见。

中国外交布局中,周边是首要。在与缅甸领导人会见时,习主席把中缅关系定义为四“好”:好邻居、好朋友、好胞波、好伙伴。

(1月15日,缅甸仰光唐人街已充满过年气氛。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缅甸语资深翻译家李谋告诉记者,习主席提到的“胞波”一词有历史传统,由缅语音译而来,最初指来到缅甸的华人,也收录进第一部缅英词典中,后约定俗成为中缅两国间、两国人民间的专属称谓。

(这是内比都大金塔,为当地地标建筑物。缅甸是著名佛教国家,佛塔众多,有“佛塔之国”的美誉。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中缅文明交流互鉴源远流长。中国盛唐时期,缅甸骠国王子率领舞乐队访问长安,白居易曾为之写下名篇《骠国乐》。这是在内比都国家博物馆拍摄的缅甸民族乐器。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说:“缅甸优美宁静的风光、绚丽多彩的文化、勤劳淳朴的人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1月15日拍摄的内比都集市,民众在挑选鲜花。新华社记者孟娜摄)

佳话续新篇。近年来,两国高层交往密切。缅甸领导人多次访华,习主席在出访期间的多边场合也专门安排双方会晤。一次次见面,“胞波”内涵不断丰富。

(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果阿会见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一起学学这句缅甸话:“你好,瑞苗胞波!”

一本书

“水涨荷花高”,习主席在双多边场合不止一次引用过这句缅甸谚语。

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吴哥哥莱,在担任缅甸总统首席政治顾问期间访华时获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英文版,一读就爱不释手,认为此书如此完整阐述中国政策立场、发展道路等实属难得,“缅甸一定要有这样的书”。

他随后牵头翻译工作,与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学者密切合作。年逾八旬的李谋教授亲自出山参与审校,寒来暑往,手写批注写得密密麻麻。

年7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缅文版出版,立即获得缅甸各界广泛好评。缅甸联邦议会将其收入议会图书馆。

年,李谋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缅甸的学生,当时同行同学仅有一人。如今,令老先生欣慰的是,两国交往后继有人——不仅缅甸语专业、缅甸研究在中国多地高校顺势开花,缅甸“汉语热”也持续升温。

(1月14日,在内比都,缅甸商务部公务员在培训班上学汉语。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据吴哥哥莱和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负责人介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缅文版翻译工作接近尾声,有望于今年6月为中缅建交70周年献上一份生日礼物。

一座“桥”

年,周恩来总理与时任缅甸总理吴巴瑞从缅甸经畹町桥走回中国,定格高层交往史上动人一幕。

(1月日,工作人员在云南省畹町水产品交易市场分拣来自缅甸的螃蟹。新华社记者姚兵摄)

斗转星移,畹町如今已成为中缅边境重要口岸,临近春节,愈加繁忙。每天上午,满载的印度洋螃蟹等水产品从缅甸出发经口岸入关,进入畹町水产品交易市场,再从这里发往湖南、湖北、重庆、上海等地千家万户,成为中国消费者心仪的“年货”。

正如日趋活络的边境贸易,中缅互利合作正在释放越来越多惠民红利。

(1月1日,一艘油轮停靠在缅甸马德岛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卸油码头,准备卸载石油。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在缅甸实施的先导项目。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备受期待的是,习主席此访将推动中缅经济走廊框架从概念转入实质规划建设阶段。

“人字型”中缅经济走廊,北起中国云南,经中缅边境南下至曼德勒,再分别延伸到仰光新城和皎漂经济特区。

(这是1月1日在皎漂县中国援建学校拍摄的小学生。孩子们脸上涂着当地人常用的天然防晒护肤品“特纳卡”。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从经济特区到边境经济合作区,从电力能源、交通运输到农业、金融、民生,中缅务实合作的“桥梁”将越来越坚实。

一片情

年12月7日凌晨,云医院内,先心病重病患儿菲奥经过5小时手术,转危为安。患儿母亲两眼哭红:“感谢中国医生高超的医术,给了我的孩子第二次生命。”

(年5月16日,缅甸国务资政昂山医院看望受救助在京做手术的缅甸先心病患儿。她在北京出席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华社记者李雪笛摄)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在缅甸启动“光明行”、先心病儿童救助行动,为众多患者带去福音,是两国人文交流纽带日益拉紧的缩影。

(1月15日,“中缅之美胞波之情”图片展在缅甸仰光开幕。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

中国,缅甸

共话千年“胞波”情

同谱合作新华章

年春节的脚步临近,“旅游过年”成为了人们欢度春节的热门形式。随着出境手续越来越便利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春节出境旅游。近日,文化旅游部发布春节出境旅游提示,提醒广大游客,出境旅游注意安全。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

编辑童文文审核马永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jc/2247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