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之行的促成
大抵是因为纪录片《轮回》
片子的开篇便是蒲甘佛塔群的大幅航拍
那一座座佛塔藏匿在平原的森林之中,
带着一身的傲气,
让人沉迷于美轮美奂的风景时
亦仿佛穿越了时空。
于是,
我下定决心要踏上这个地方。
力匕
10DAYSINMYANMAR
阝勹
廴匚
厶
仰光:隐藏在金光下的信仰
初见仰光,其实我对其并无好感。这个曾经的缅国之都散发着所有大城市都拥有的浓厚的商业气息。打个车、提个行李,各种索要小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对于金钱观的“国际化”已远远超越了城市建设本身的国际化程度。所以当他们“强制”搬走了我的行李,并扶着出租车门向我索要小费时,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反倒是他们会奇怪于我为什么没有事先准备好零钱而让大家尴尬。
这究竟是座怎样的城市呢?它集结了多种文化元素。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佛教,这里还留有相当多的英国殖民时期的建筑,也有基督教教堂,甚至还有清真寺;有热热闹闹的菜市场,也有中国老板开的金店;有路边的手摇甘蔗榨汁机,也有号称最好的茶室。
其实我最好奇的事情是缅甸人民究竟能把多少东西顶在脑门上。而我同伴最关心的则是和尚们如何化缘,因为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化缘,是虔诚的信仰。
于是,带着对信仰的尊重,我们来到仰光的地标建筑物——瑞光大金塔前。“瑞”在缅甸语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称。塔坐落于海拔51米的圣山上,居仰光的最高处。它始建于公元前年。传说中,两个去印度取经的缅甸兄弟带回了8根佛祖释迦牟尼的遗发献给国王,国王就下令修建了这座金塔用以珍藏佛发。也因此,大金塔成了缅甸乃至东南亚的佛教圣地。
踏进大金塔大门的那一刻,我就被这
金碧辉煌亮得睁不开眼。建成大金塔所用黄金有7吨多重。塔的四周挂着约15万个铃铛,风吹铃响,清脆悦耳。塔顶全部用黄金铸成,上有公斤重的金属宝伞,周围嵌有红宝石颗、翡翠颗、金刚石颗。整座金塔雍容华贵,雄伟壮观。四周的68座小塔,用木料或石料建成,似钟似船,形态各异,每座小塔的壁龛里都存放着玉石雕刻的佛像。让我更为惊喜的是夜晚时分待人潮退去后,依然有人带着信仰来参拜、念经,这个时候,我才懂得为何这座大金塔被称为“信仰”。
除了大金塔,最市中心的就是苏雷宝塔。它虽不如大金塔声名大噪,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稀少的游客赢得了我们的一致好评。宝塔因内有大金塔所在圣山的保护神苏雷的塑像而得名,塔基呈八边形,内存有佛舍利。周围的市政厅、高等法院和独立纪念碑等英式建筑把塔紧紧围住,仿佛是佛塔的围墙,静静伫立,静静守护。
茵莱湖:漂浮于水面的生活
从仰光到茵莱湖,我们选择了乘坐缅甸的境内航班。在缅甸坐小飞机非常有意思,感觉跟在魔都坐大巴一样。我们搭乘的航空公司是GoldenMyanmar,从仰光没有直飞茵莱湖的班机,要在蒲甘中转。在仰光机场,我第一次见识到了传说中的手写登机牌。在登机口前排队,没有阶梯,也没有电子信息牌,是否延误全看登机口有没有人检票。跟我们同一班的外国人有不少,但一到蒲甘机场,就下去了一大拨人,空姐示意后面的人靠前坐,紧接着又上来一拨从蒲甘飞往茵莱湖的乘客,没多久飞机就匆忙起飞了,真正赶大巴的节奏。
游览茵莱湖,作为一名游客,我认为只要包一艘船静静躺着就已足够。如果有人去过曼谷的水上市场或者暹粒的洞里萨湖,那么对于水上人家的生活就不会太陌生。只是茵莱湖,要比洞里萨湖大得多得多,水上生活也更为丰富。
茵莱湖中央有个固定的人工岛,上面修筑了一座缅甸风格的佛塔。塔身金光灿灿,与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秀美而庄严。信奉佛教的湖上居民前来朝拜,络绎不绝。塔的周围有市场,许多渔民菜农把鲜鱼和蔬菜运到这里出售。每五天湖上会分几处举行一次水上集市。这里还以出产精美的丝织品闻名遐迩,因为这种纤维材质只有茵莱湖才有。而茵莱湖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水面上的无数浮岛,这些是浮岛也是菜园,可以随湖水的涨落而升降,也可以像船一样让人在上面划来划去。
我们在湖面的第一站是个工艺品商店,这些工艺品因为做工精湛,价格不菲。工艺品商店对面有个小寺院,没有游客,可以随意参观。第二站是长颈族村,这里的村民大多从事手工业,做当地特有的纤维织物。最后一站是传说中的跳猫寺。其实我们找了很久都没找到猫,最后却无意间在寺庙最深处找到了小和尚,也顺着找到了他的猫咪们。跳猫寺的猫大多都是瘦的,因为饭里没有肉,即便如此,猫吃饭也要分三六九等,大的先吃,小的后吃,如果哪只小猫先吃了,那可能就要挨揍了!
曼德勒:心中最美的城
我在东枝前往曼德勒的长途大巴上丢了相机。是的,我把整个相机包都忘在了大巴上,里面有一部单反、一部拍立得和一支镜头。我在酒店意识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是眼前一黑,然后匆匆下楼找大堂经理。凭着仅有的大巴车票存根,大堂经理奇迹般地帮我问到了巴士司机的电话,并告诉我相机在司机那里,只是他家太远,只能我自己去取。
在曼德勒,打车并不容易。过了很久服务员才打到一辆摩托车。我有些担心安全问题,大堂经理说:“请你相信我,我能保证你的安全。”就因为那句“I’msure(我确定)”,我几乎没有思考便只身跳上摩托车去取回我的相机。
因为坐在摩托车后座,我得以以一个当地人的身份,穿梭在曼德勒尘土飞扬的小路上,看路灯下的灰尘翻滚。应该鲜有游客来这些巷子,我被像看动物一般围观,但即使他们不会说英语也会友好地跟我说“hello(你好)”。我不知道摩托车开了多久,在经过一个菜场后,紧接着就是一个只有两盏路灯的小巷子,这时,我才感到害怕。但摩托车司机告诉我,我的相机就在这里。
这里路面都是尘土,人口略密集。巴士司机怕我找不到他,把巴士停靠在路灯下,而他,就站在巴士前。他见到我很高兴,比划着他是在哪里找到相机包,我也努力尝试告诉他我有多高兴,他听不懂,只是把相机包递到了我手里。我给他20美金表示感谢,他拒绝了,边拼命用手比划,边跟我说“nonono(不不不)”。在各种你推我搡后,我硬是塞了10美金在他的口袋里,然后跳上了摩托车。语言不通,道别只是简单的“拜拜”两字,却让我心情复杂。
带着相机和对这座城的爱,我安全回到了酒店。虽然现在回想当时只身坐摩的去取相机着实还有点后怕,但好在,贫穷并未带走人们朴实善良的心,也正因如此,即使曼德勒没有绝美的风景也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城。
说回曼德勒这座城市,它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的首都。我们逛了一天,发现乌本桥是这座城最上镜的地标。乌本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横跨东塔曼湖,也拥有“情人桥”的美誉。缅甸人民一直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在太阳升起之后,整座乌本桥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曼德勒的第二大看点,应该就是千人僧饭了。浩浩荡荡的僧人排队场景,显得格外壮观。食堂门口有不少乞丐,但他们不会被驱赶,大多是有僧人一口饭就有乞丐一口汤,有些善良的僧人还会把自己的饭菜留给乞丐。
接着,我们就到了因瓦古城。因瓦古城曾是缅甸近4个世纪的首都——著名的因瓦王朝的古都。因为遭到二战破坏,古城的大批建筑被严重损毁,这些零散的废墟隐藏在郁郁葱葱的树木间、农田里,让人不得不感叹时间的力量。路的尽头有一座古城里最古老的寺庙,整座寺庙由柚木建成,非常坚固。与缅甸众多的庙宇不同,这座寺庙显得特别古朴自然。庙里有一个学堂,幸运的话可以看到当地的孩子在这里读书。
傍晚时分,我们又回到了乌本桥。原本,我们只是来看传说中的最美落日,没想到竟然遇见了比落日更美好的风景。
你还记得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吗?那个时候,我们只有一颗充满好奇的心,无论做什么都很开心。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手里出现了任天堂,电视前有了小霸王。我们比赛着谁先打死谁的坦克,谁的超级玛丽救下了公主,谁的魂斗罗一条命就过了终点……长大之后,我们的生活被限制在了社交网络里,而夏天也只剩下了空调和哈根达斯……
所以当我看见两个孩子那么畅快地在乌本桥边撒欢的时候,我忘记了此行的目的。我只能用尽全力抓拍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只因他们把这些我曾经拥有的快乐保留得太完整。
蒲甘:伊洛瓦底江边的传奇
蒲甘的考古博物馆规模很大。它于年建立,藏品十分丰富,以佛像和佛教艺术品为主。在这里,可以看到佛像的面部从带有印度人的特点慢慢演变成带有缅甸人的特点。佛像造型各异,材质也不同。馆内还珍藏着各种碑铭,用缅、孟、骠、巴利、达美尔、暹罗等文字镌刻,还有造型多样的漆器。
如同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一样,蒲甘这片平原天生就是属于热气球的。万千佛塔立于平原之上、藏于丛林之中,我对蒲甘的爱,在于它无比厚重的历史感,每一座佛塔都在讲述属于蒲甘王朝的故事。当伊洛瓦底江流淌过这片平原,这些佛塔便仿佛有了生命,生出了自己的倔强。
据说,即便在蒲甘的旅游旺季,空中的热气球总数也只有区区18只。这里的热气球,带给我的不仅是震撼,更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神秘感,让人想一探究竟。
太阳升起的那一刻,一定是蒲甘最浪漫的时刻,金色洋溢在大地上,身边一起看日出的游客都保持着安静,他们和我一样,无比享受这片大地的神秘。
TIPS
关于游览
缅甸的很多塔内部都不允许穿鞋,必须赤足,比如大金塔和苏雷宝塔,所以要做好把鞋随身携带的准备。曼德勒山也是全程要赤脚走的,不过上山的时候可以开车,以至于司机把我们送到山顶就回了山脚,我们只得光脚下山。
关于航班
我们的内陆航班选的是GoldenMyanmar。缅甸的内陆航班一直是个让我们头疼的问题,不管是缅甸航空还是蒲甘航空或者是曼德勒航空都不能在网上直接预订支付,要到缅甸当地才能购买。我们那时候很担心会不会因为游客太多买不到机票,正巧看到有GoldenMyanmar的网站,操作方式同亚航一样,并且支持信用卡在线支付预订,于是我们早早就把内陆航班的机票搞定了。
关于酒店
缅甸的酒店前台就是最方便的代理!如果你一时找不到地方兑换货币、想买长途车的车票、要临时买机票、想包车、想包船、想包个热气球,你通通都可以找酒店前台!
?
文/图:西西里玩不停编辑/排版:洛洛夏-END-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