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仰光 >> 仰光风景 >> 中缅传统文化荟萃仰光中国文化中心大
每日汇率中缅1:.55美缅1:
“中缅情?合家欢”中缅文化周大幕在仰光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1月16日,作为年“欢乐春节”在缅甸的开篇,“中缅情?合家欢”中缅文化周大幕在仰光中国文化中心徐徐拉开。作为中缅文化周的重要一环,仰光中国文化中心内举办的“胞波情深摄影书画展”及中缅文化互动体验活动当日开幕便吸引了大批缅甸当地民众前往参观,体验中缅两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次活动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云南省人民政府、缅甸宣传部与缅甸宗教事务与文化部联合主办,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云南报业集团、仰光中国文化中心等协办,除了展出两国传统文化艺术之外,活动还邀请到了中国著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缅甸文化传承人将自身掌握的文化艺术作为一份新春贺礼,展示、传承给当地民众,为当地民众送上新春祝福。并为当地搭建一个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促进中缅文化交流的平台。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胞波情深摄影书画展”集中了40多位卓有成就的两国艺术家之佳作。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国艺术走向:艺术经验所拥有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多变性,为人类精神创造的可能性开启了更广阔的维度。
中国艺术家展出的油画、版画、壁画及影像作品,呈现出作者对于艺术的新探索、新成就。它们或宏大叙事,或自我表达,或客观描绘,显示出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方位与路径;缅甸艺术家所展出的油画作品,则可以体味到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和不同的艺术经验。
除艺术创作呈现,展览还集纳了两国传统文化的精妙所在。如缅甸巴东族的秘传技艺之一——藕丝织布,被法国《时尚周刊》评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时尚元素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织物之一。称得上是“伊洛瓦底江的画卷”;另外,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沙画也在现场展出。
16日上午10点,中国文化中心人流不断,一首动听的云南民曲《小河淌水》从中心右边的教室传出,记者寻踪觅迹走到这间教室。教室里坐着大约20来人,全体人员的目光集中在民族民间艺术大师字汝民的手上。字汝民老师手持叶片,用食指和中指分开,按住叶片于唇间,一首动听的音乐就这样依托一片轻薄的叶片吹响出来。
字汝民老师介绍,在云南,许多男女老少都是用吹叶来传情,树叶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乐器,演奏者通过吹气,使叶片震动发音。吹叶早在唐代已传入宫廷,因吹奏物以天然树叶为材料,故称吹叶。“吹叶”没有有树叶品种的限制,只要硬度与弹性适合的叶子都可用作吹奏物。经过字汝民老师多次细心示范与解说,学员们也陆续拿起树叶,跟着老师互动,沉浸在欢悦的教学氛围中。
此时,隔壁的教室,中国傣族剪纸艺术国家级传承人邵梅罕正手持剪刀和纸张,将一张红色的纸张剪出生动灵活的图案,完美诠释傣族剪纸艺术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傣族剪纸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傣族剪纸一般用于刺绣样稿、装饰门楣、灯彩、旗幡、供品等,题材大多是花草鸟兽和各种几何形纹。
傣族剪纸从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孔雀、佛塔寺庙、下田插秧的傣族人”是邵梅罕老师作品中最常见的图案。
“剪纸对于许多缅甸朋友来说有些陌生、所以我会先教大家制作一些简单的图案,一步步循序渐进。”邵梅罕老师首先传授给学生的是蝴蝶的剪法,她平时创作时不需要用笔在纸上打稿,抬起剪刀就能剪出心仪的图案,但是对于初学者,邵梅罕会首先教大家打稿,再根据图案纹路进行裁剪。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传承人、云南刺绣工艺大师廖力耕老师也用他的一双巧手向缅甸朋友们展示了云南民族刺绣作品的魅力。廖力耕老师是苗族人,7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刺绣,作为业余时间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长大后廖力耕老师学习了服装设计专业,并将刺绣用在服装设计中。后来加入了非遗传承队伍,至今已从事刺绣传承工作20余年。
“题材(图案),技法(针法),色彩搭配,这3个元素构成刺绣完整的画面,其中技法尤为重要,其在表现艺术魅力和艺术文化上具有很大的价值。”本次中缅文化周,廖力耕老师带来了具有云南特色的苗族、彝族、壮族、哈尼族、傣族等的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刺绣,进行一些交流和学习,其中苗族刺绣针法就有50多种。廖力耕老师将刺绣的基本技法传承给缅甸朋友,让大家了解不同风格的技法产生的效果。
藕丝织布是缅甸少数民族秘传技艺之一,藕丝织布的制作过程极为繁琐,织布的妇人先是用削铅笔刀将藕杆轻割,然后捋出数条细细的藕丝,再搓成细线,经过整理放入相应的线轴,之后把丝线按照经纬度排列整理,再按照纺织者的想法纺织制成藕丝布料。
“藕丝织布工艺起源于缅甸掸邦茵莱地区,生活在茵莱地区的少数民族,除了依靠这门工艺维持生活之外,还肩负着这门工艺的传承使命。”一名坐在教室里展示藕丝制作工艺的传承人介绍,“藕丝织品,靠纯天然材料纯手工制作,织品手感舒适,冬暖夏凉,织品上还含有一股淡淡的荷香。
据介绍,一块藕丝布料从藕丝到成品,通常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其过高的制作成本和难度,使得藕丝织品价格昂贵,一条藕丝织成的围巾通常售价为美元左右,高昂的纺织成品和售价加剧了藕丝织布工艺的传承难度。
这次在中缅文化周看到缅甸藕丝织布的工艺,活动的设计师朱子甲老师感到非常神奇。“他们靠自己智慧最终把它(藕丝)织成这么好的布,这个在中国应该没有的。中国最传统的纺织品——丝绸,靠蚕丝织成。但是来到缅甸,看到藕丝织成的纺织品,还是感到非常的惊讶!”
朱子甲老师作为本次活动的设计负责人,整个活动的视觉效果,均由他一手设计。朱子甲老师是中国著名设计师,这次来到缅甸除了负责活动的设计工作之外,也为缅甸民众带来了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包括古法手抄纸手体验套装,版画体验产品“克木通神”等。
朱子甲老师指着一件摆放在桌上的版画说,“我们正在做的这个版画就是我开发的一个产品,叫做克木通神。”克木通神是用木刀在木头上刻出图案,再印刷到纸上,形成版画。观众通过现场观摩就可以上手体验,去完成一件“作品”。诸如刺绣、剪纸、吹叶等则都属于非物质文化,其中的每一种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严格的技术要求,需要老师进行现场教学,才能将这些技艺传授给学生。
据悉,“中缅情?合家欢”中缅文化周“胞波情深摄影书画展”中缅文化互动体验活动,从开幕之日(1月16日)起至1月20日止,对所有民众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上午10点至下午5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