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我在缅甸当记者仰光,初来乍到,请多关

发布时间:2020/2/17 20:51:47   点击数:

年10月31日,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向海外实习基地缅甸《金凤凰》华文报社派出第五批实习生——卢宝洁、聂家祺、杨岳、魏雯,他们将在缅甸仰光度过两个月的时光。面对陌生的国度、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他们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呢?作为通往缅甸的窗口,《我在缅甸当记者》这个栏目又和大家见面啦!出国实习的第一周,他们的状况如何?让我们跟随卢宝洁的文字和镜头一探究竟吧。

仰光初印象

缅甸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热,闷的慌。两个小时的航行时间在地图上跨行了1.5个时区,我们换了缅币,出了大门,热浪就已经席卷而来,显然,此时缅甸的干季已经替了雨季的班,地表温度已经达到三十多度。我们一行四个人穿一身秋装,没五分钟,汗水已经顺着额头流下来了。坐上报社的车,开上空调才算回过点气来。

(左起为《金凤凰》华文报社总编辑石雨、卢宝洁、聂家祺、魏雯、杨岳)

(仰光市政厅)

(仰光小巷)

(一起玩耍的缅甸小孩)

缅甸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仰光也是当时殖民统治的一个重镇,这里有很多英式的楼房,整体看来很破旧,但是特别有历史感,而且很有生活气息,楼里依然住着很多居民,总体来说有一种小镇的宜居感。颇具年代感的大楼顶站满了黑色的乌鸦与鸽子,路边的电线杆上也经常站满鸟。流浪狗、流浪猫也大量的集散在街头,或慵懒喘舌散热,或翘尾巴乞待投食,同行的魏雯说,仰光街头流浪狗众多,约占全市狗口的70%。街上的人悠闲的穿着拖鞋,围着隆基(缅甸民族服饰),大部分人脸上都涂上一层本地特有的“面粉”,这种“面粉”被当地人称为特纳卡,据说不仅有美白的作用,还可以防晒,极具民族风情。

报社初印象

从机场到报社并不是很远,车程大概是二十分钟左右,到了这里跟我们对接的是国富哥(也是缅甸华人),由他带我们到宿舍。进了宿舍,除了唯一的问题虫子很多外(第一天晚上,我们就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灭虫运动)感觉还不错,有空调、冰箱和独立的厨房及卫浴,离超市也近,报社离这里仅有一两百米,生活各方面都比较便捷。

报社的人很热情,既有缅甸华人,又有本地的纯正的缅族人,交流上很顺畅,当然了,跟做饭的阿姨说话需要比划,同事的友好印象外加那么一点语言障碍使得气氛变得很有趣。刚到的第三天,报社的阿金姐便带我们转了一圈仰光的市中心和唐人街,仰光并不是来时想象中的“穷乡僻壤”,相反的很有国际城市的氛围,街区场景很像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街景五颜六色,各种店铺应有尽有,行人中有很多华人和西方人,饮食各方面既有缅甸的本土特色,同时也近似于云南,所以很容易适应。

我们这次实习,主要内容是采编,写稿、拍摄在接下来很大一段时间将成为一种工作常态。报社很严格,一般情况下都是当天采当天发,最快的一般就是两个小时内出稿,比较注重时效性。除了要完成报社派发的常规任务以外,还要独立完成自己在来前所预备下的选题。毕竟在这样的一个海外环境中,许多有趣的新闻现象是国内所不具备的,文化考察的味道也许会更浓。不过才刚来,我们的实习工作还在适应阶段。

夜访大金塔

为了熟悉环境,刚来的第一晚,报社便安排带着我们去逛了一圈著名的大金塔。缅甸作为一个佛教国家,很多人都是虔诚佛教徒,这或许也是当地人待人和善的一个原因。

大金塔很壮观,塔下空地上到处是信徒和游人,信徒中有好多人闭着眼祷告,也有的带着家人来这里日常闲坐,游人则“察言观色”,赤脚游走于各个殿宇空间,每个地方都供着很多代表各种说法的佛像,无论从哪个方向看,总感觉他在对你微笑,佛教国家的人的生活状态在这也可以窥见一角。大金塔外覆黄金与各种宝石,都是信众捐赠的,年一场大风曾将塔上的黄金、宝石吹落。风后整修,据说丢失的如数回归,即使是小指头大小的黄金或宝石也没有人敢据为己有。大金塔对于仰光人而言,具有历史的印象、存放着信众的精神,而且做为传说中的佛陀悟道之地,每一寸土地都透着灵性,显得无比神圣,所以进去的每个人都必须脱鞋,以免污染这片洁净之地。

结语

时间随着夜幕中的各种小动物的活动以及人的鼾声不断流淌,宿舍的空调片刻不敢停歇,房间内外形成两个不同的热量环境,但是一切还好,短短几日我们已经逐渐适应了。海外实习的生活还将继续,仰光进行时,请你多指教。

图片:卢宝洁

文字:卢宝洁

排版:白杨

-

云新平台

听听缅甸的故事









































白癜风有遗传性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lantete.com/ytfj/1814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