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仰光 >> 仰光地图 >> 品读一部教女人学会爱自己的百科全书
苏七编辑
荷庄周三读书日了,伴随着最近医患关系话题的热议,线上交流群曾进行过关于女性性教育与自我保护的话题讨论,今天,由我为大家带来《只有医生知道》这本书的悦读分享,希望更多不是医生,也不认识医生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也希望有一天,知识可以变成力量,希望医生的苦衷,不再“只有医生知道”。 首先,这是一本不大好定义的书,科普?小说?传记?日记? 以我高中看遍墙外租书店港台武侠言情小说的金标准,这是一本好书。那时我对书好看不好看的标准就是:能不能把我看哭。 这本书,每看完一章都要合卷深呼吸,甚至会在不知不觉间泪流满面。深深觉得“满心想要做点什么却不知能做什么”的惶恐。 中国青少年的性教育缺失(尤其是对女孩的性教育缺失)是个非常严重却一直被刻意忽略的问题。我身边就有鲜活的例子,未婚先孕不敢让家人知道,结果宫外孕导致终生无法做母亲。上学的时候,有师姐师妹因为未婚先孕不自知,到了五六个月才发现不对,结果或跳楼或割腕。也确实亲眼看过父母知道自己孩子宫外孕第一反应并不是关心危险不危险,而是跳起来把孩子暴打一顿。还有已经结婚的朋友怀孕自然流产哭到要自杀,因此抑郁症治疗多年......不胜枚举......而这一切,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自己身体的不了解。如果能更早一点接受正确的性教育,加强对身体的了解和尊重,也许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
我自己也是女孩的母亲,会尽一切努力去跟女儿一起学习,帮助她学习如何尊重并珍视自己的身体,即使真的有任何事发生,也只会支持她爱护她?可是别人的女儿呢?那些父母思想还停留在“我宁可你死都不能让你给我丢脸”的女孩们呢?她们怎么办?那些始终没有安全感,交了男朋友就在男朋友那句“你要是爱我就把自己交给我”下缴械投降,用身体甚至健康来换取安全感的女孩子们呢?难道就只能笑她们傻叹她们不懂事吗?除了正确的性生活观念,正确避孕,还有正确地对待疾病这件事本身。
疾病原来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不只存在于人类当中,也存在于动物植物、各种生物当中。疾病并无好坏,好坏都在人心。
我们能够平顺长到今天,真是太不容易。感谢上帝在各种天灾人祸疾疼病痛的概率里保护着我们,对此,最好的珍惜,是懂得感激。感激生命的机会,感激阳光空气和水的供给。一切的获得原是平白,一切的困难本来应该,只有人类才有面对生老病死的特殊情感,而这些情感,有时会让生活变得丰富,也有时,反而会制造更多的困难和误会。
比如,人性天然有“止损”的本性,拣到10块时会很开心,可是拣到20块钱却又丢了5块,就会觉得很郁闷。
对此我觉得,如果我那位朋友在没有怀孕之前,就明白知道自然流产率占到全部妊娠的10%-15%、而绝大部分流产的主要原因是胚胎染色体异常。一旦是异常发育的胚胎,那么就算勉强保胎至足月,也有极大的风险可能是畸形儿。知道这些,即使无法因此就能轻松面对,也许不会难过到抑郁因而接受治疗一年之久。
妇产科的特殊性,以及医院,接收的更多是重症急症的特殊产妇,作为协和的一线大夫,所面临的不只是对医疗资源调配的考验,更有同时面临生死抉择时人性的纠结。
书中许教授被打的事件,林青拒签事件,琳琳意外早孕事件,一个个的案例,读来非常真实,甚至看不到一点点艺术加工的痕迹。因为类似的事情,在身边就有过发生。看着这些“故事”,我一直在想,究竟何謂优生优育?很多父母在给孩子选择早教、幼儿园、课外班、小学的时候都会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所谓的起跑线,早在孩子的胚胎出现,甚至远在还是精子卵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父母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都很大意义上影响着未来孩子的健康风险水平和智力发育水平。
孕期的检查也很重要,生的方式也会影响。
在《只有医生知道》2里,提到了一个算是在全国范围内都挺普遍的现象:预产期在8月底9月的产妇,为了能在将来孩子入园上学时赶上9月开学,早一点接受教育,“横下一条心,干脆要求医生剖宫产,这招看似最简单也最直接,手脚麻利的医生几分钟就能把孩子强行从子宫拎到世间,交由家长,及时送向人生的跑道……” 可是,怀孕生子讲究的是个瓜熟蒂落,“与39周以上的婴儿相比,在怀孕38周进行剖宫产降生的婴儿,患上呼吸道等新生儿疾病的风险升高1倍,而在37周至38周间剖宫产出生的婴儿,患病风险更是正常分娩婴儿的4倍。该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这样看来,欲速则不达,原本想要赢在人生起跑线上,却提早扛起了整个人生的健康风险。不只孩子有风险,作为准妈妈的产妇更是危机重重。
书里还有一篇的题目干脆直接叫做“做个剖宫产,鬼门关上走三回”。
“外科手术刀就是剑,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用得好斩妖除魔,用不好伤人伤己。对于孕妇来说,一旦手术有意外,再多的追悔莫及都已经没有用了。一切苦痛伤痕都要你自己承受,即使是父母和那个最爱你的人,都无法代替你。”
剖宫产手术的发明本是为了解救那些出现危险妊娠、已经陷入极大危险当中的人。手术的过程是侵入性的,任何情况都有可能,若是明明可以水道渠成地顺产,却还是因为奇奇怪怪的原因选择风险,怎么看都是得不偿失。
上面提到的许教授被打可以说完全源于产妇和家属的无知。没有剖宫产的手术指征,顺产是对产妇对孩子都更好的选择,但是生产的过程本来就有各种可能性,出现紧急情况马上进行手术,母子均安,这本是最好的结果。产妇家属却不分青红皂白将老主任打成骨折。从此老教授远离手术台,如果产妇的七姑八姨姐妹妯娌再碰到紧急情况,谁来给做手术呢?谁来保证母子均安呢?
由此想到眼下一场场针对医生的悲剧。——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究其根源,除了不信任,还有其他原因:
1.医疗资源紧缺
2.医生整体的再教育和培训体制不成熟
3.社区医疗体系不成熟
4.健康管理常识和医学基础常识普及程度太低
......
另外,医生的地位在前些年被拉得太高,结果导致老百姓对医生的期待过高也是原因之一。医生首先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人之常情。选择做外科医生且在外科医生的岗位坚守的人都一定有着无比坚定勇敢的内心,一遍一遍不断训练自己,即使变得麻木,也是为了有万分之一的机会赢得与死神的赛跑。他们真的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人,非常值得敬佩。
但他們再厉害,毕竟还是人,不可能因医院的诊台就变成了神,拥有透视眼,恨不得他看你一眼就什么都知道了。这怎么可能?
医学是科学的一部分,整个医学都是不断在被突破中发展,是一个积累经验和不断验证的过程,充满了神秘和不可预知。所谓科学的精神,其核心就是要承认科学也是会犯错的。不然,我们还生活在以方形地球为中心的怪异宇宙当中。
科学是允许误差的,统计学里最有名的正态分布曲线,也是95%VS5%。
书中病理科那位方崖大夫说:“浩瀚星河中的这一瞬间,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都是有限的,都是相对的,诊断的金标准无非是目前这个时段全体病理科医生的一点共识罢了,我们永远围绕在科学和客观的周围,想要完全重叠在一起是不可能的……疾病的面目千差万别,有绝对的良性,也有绝对的恶性,还有很多中间性质的,谁也不知道它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没法预测,也没法改变。而当这些千差万别落实在病理医生的笔下,我们就必须通过客观标准的界定将它们分成良恶性,要知道,标准永远是针对大多数的,难免有个别特殊病例会被硬性划分为良性或者恶性,客观上,误判永远存在。”
但这样的科学到了医生那里,居然就变成了:治好了是应该,治不好要你偿命?这岂不是荒谬?
这还不是唯一麻烦的。
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身体是整体,而不是片断部分的总和。”疾病也是个整体,不能光看单一的症状。
书里关于子宫肌瘤的案例就这样写道:“有的困难完全是思想上的。这些困难表现在很多方面,总有个别病人对自己的身体一无所知或者根本也不打算知道,医生说什么她根本没有能力听懂,她完全无法主观和能动地参与到自身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来,完全没有办法和医生交流,更不用谈通晓各种手术方式的利弊,和医生共同制定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案了。这种情况随着科普知识的推广以及女性知识结构的改善已经越来越少,但是这不要紧,即使她不懂,只要她能做到全心全意把自己交给大夫,大夫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么医生干脆大包大揽全程包办就是。最可怕的是很多女性异乎寻常地
懂,可以沟通;不懂,可以配合。怕就怕一知半解还强装逞能,才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然而张羽老师却说:“这很正常,作为大夫,本来就不能要求病人太多,病痛会凸显人性的脆弱,甚至使人变得不可理喻。”
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有咨询、诊断和治疗几重身份,如何用最适当快速且准确的方式了解病情,如何对已知的病情做出判断、拟定治疗方案,如何真正着手治疗,这都对医生的耐心、爱心、专业度乃至道德观是巨大的考验。
同样,作为另一方的患者,是否知道如何向医生适当快速准确地介绍自己的症状,充分了解医生的治疗方案并予以配合,正确面对误差率,合理期待治疗效果,这些,对于治疗过程是否可以圆满完成、皆大欢喜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医生知道》已经出版到第三本,第二本读来感觉比第一本要圆熟,也更显理性,第三本我还没有看,看过之后如果有机会,再做分享。 看这套书,不光是感慨,也学到很多生理病理知识,真是受益匪浅。 关于避孕: ——年龄大于35岁、每日抽烟超过10支、因为特殊疾病必须长期卧床、有静脉血栓病史或家族病史的女性,在服用避孕药的时候,需要考虑血栓风险 ——对于健康的代谢正常的女性,无过敏的情况下,常规口服避孕药可以减少盆腔炎发生,预防卵巢癌 ——代谢异常、情绪改变和性欲降低等都是避孕药的罕见不良反应——事后紧急避孕药(毓婷)服用不当(不按时服药,有呕吐后未补服,短时间内连续多次服用)都会无效,且可能对身体造成其他伤害
——女性抽烟是最最破坏宫颈和阴道局部免疫功能的
——健康女性怀孕后,白细胞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高,这是妊娠再正常不过的生理表现。
关于妇科的过度治疗:
——女性阴道天生具有自净功能,不需要人为清洗。长期冲洗会破坏正常菌群及自然屏障,导致健康女性患妇科炎症甚至增加宫外孕的风险
——子宫肌瘤要看生长部位、大小和病人的表现来综合评测是否需要开刀
——正在发育期的卵泡、滤泡囊肿、黄体囊肿都有可能被误判成为小的卵巢囊肿,这些都是3-6个月内会自然消失的生理现象。即使没有误判,也并不是所有卵巢囊肿都需要开刀,同样要看时间,症状,大小和性质
——出现少许盆腔积液大部分时候是正常的,要根据是否有发热、腹痛、白带增多等其他症状才能综合判断是否盆腔炎。出现大量积液时必须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年,《妇产科学》教材全面修订,取消“宫颈糜烂”这个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这一生理现象进行解释。“宫颈糜烂”不是一种病,而是成年女性的正常生理现象。在出现不正常出血,长期白带增多并有异味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治疗
——宫颈糜烂与宫颈癌没有直接联系,持续感染高危型HPV病毒才与宫颈癌有关。初次性生活年龄小,性伴多,不使用避孕套都会加大HPV接触机会
——并不是感染了高危型HPV就一定会得宫颈癌,大多数能够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将病毒彻底清除。只有持续多年的高危型HPV感染才会引起细胞学发生异常改变。建议21-29岁三年做一次细胞学筛查,30-65岁5年做一次细胞学和HPV联合筛查。
——不宜频繁去做宫颈癌筛查。宫颈涂片前三天禁止性生活,停止一切阴道用药及清洗。
“作为病人,如果你连基本的医学常识都不了解,对属于自己的女性身体一无所知,那么,你连对话和讨价还价的能力都没有,除了任人宰割,你拿什么来保护自己?”《只有医生知道》2是以作者的闺蜜琳琳意外怀孕来做起始线索的。这一部分,边看我心里边在想两件事:
其一,某些特别艰难的时候,朋友似乎比家人还亲近,这不能不说是家庭关系的一种失败。家人才更应该成为无条件接纳的同谋和后盾。诸如意外怀孕这种事情,做手术虽然说起来简单,可风险还是有的,最应该陪在身边的人,不应该是妈妈吗?同齡人的朋友能比妈妈还能给自己力量吗?可是好像没人会愿意告诉妈妈。有些时候即使豁出去告诉了妈妈,得到的居然不是安慰和支持,竟然是一通臭骂甚至一顿暴打,最可怕的是舍得放下不管任由孩子自生自灭,真是太可怜。
其二,平常日子里,闺蜜死党哥们儿义气挂在嘴上都不是个事儿。真到面对生死,当家人无法全心接纳成为同谋的时刻,是不是真能找到一个即使流着泪抖着手,也敢为你签字的人。
如果有,那得是多么幸运。
关于育儿:
——初乳是人类来到世上的第一口粮食,初乳滴滴赛珍珠,初乳蛋白质含量高,热量足,容易消化吸收,虽然量不多,但特别扛饿,足以喂饱新生儿栗子大小的胃。初乳更含有母亲在过往时日经受雨雪风霜各种自然洗礼,躲过一场场诸如水痘、麻疹等疾病侵袭后锤炼出来的抵抗力,这些防御力以抗体连同补体、免疫球蛋白的形式,通过初乳传给孩子,保证弱不禁风的小生命在出生半年之内几乎不生大病。
——新生儿“挤奶头”可能导致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拿硬布蘸香油擦牙床上的“马牙子”,或者用烧红的钢针扎牙床上那些无辜的小白点,可能导致败血症以及日后乳牙萌出受损等悲剧。
——号称可以防止孩子罗圈腿或者外八字,流行用长布条捆腿,把孩子打成“蜡烛包”,其实这样反而容易造成孩子髋关节脱位。——乳牙一旦龋齿,又得不到及时治疗的话,甚至会影响日后恒齿的萌发。
——小孩子发烧感冒是常事,绝大多数都是病毒感染,打消炎药根本没用,更用不着动不动就打一个月的针。
——发烧、咳嗽、流鼻涕这些都是症状,也是身体排毒的过程。过早人为消除症状,影响到孩子身体排毒,对健康并无好处。需要综合考虑,科学衡量。一般情况下,正常的医生都会本着能吃药不会打针,能打针绝不输液,能输液绝不手术的原则。但现在太多的家长会为了快速消除症状而要求甚至逼着医生进行过度治疗,不配合不理性,还会动不动就会把“没有医德”这种话挂在嘴边,其实到头来,因为无知而受苦的,也许就是自己的宝贝孩子。
这本书虽然主要讲的是妇产科,但在描述轮值的时候,也提到了一点其他科室,其中儿科是这样说的:“儿科多不好干啊,小孩子根本不会说哪儿难受,不会说怎么难受法儿,只会哭,过去叫哑科,全靠大夫的临床经验、细心观察。而且小孩看病现在是两个极端,一边是缺钱的,孩子看病没有一分钱医保也不给报,医院闹;另一边是不缺钱的,但是太把自家孩子当回事儿,孩子一生病,后边两个家长四个老人一起跟着瞎着急,不理智不配合治疗的比比皆是。现在几乎没有人爱干儿科,协和儿科连续多少年都招不到八年制的博士,都是外地考研究生考博士生想留北京的,还有一时因为某个偶像大师头脑发热的,或者年少无知误闯误入的……” 两周前机缘巧合采访了一位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儿童牙科专家,他提到中国的牙科执照医师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考虑到两国的人口基数,这样的对比让我细思恐极。 现在,连医闹都有专业团队了,好像打了医生,医院就赢得了一场战争。 问题是,不仅仅现有的医生人人自危,为了自保要么只管眼前一摊事儿,再不会替病人做长远考虑,要么干脆转行做别的去,小日子过得滋滋润润,医院里又脏又累又担风险又不讨好。更为深远的,医学院没人愿意考了,老医生走了,新医生越来越少。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文章里面对比了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院的招生现场,一个门庭若市一个门可罗雀。 以后我们老了,万一生病,怎么办呢? 再来谈谈关于隔代看护 之前我的妈妈也要求过要我把女儿送回老家或是奶奶家去,以减轻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的负担。这件事从孩子一周岁开始被反反复复提起好几次,每次都拿出七大姑八大姨左邻右舍的案例来说服我,每次都被我以孩子太小搪塞过去。但我的母亲大人就是不死心,一提再提,前年提出要接孩子回老家上幼儿园,我终于没能忍住大发脾气,吵得地动山摇,拒得斩钉截铁,她才终于放弃。 因为自己这样的经历,所以读到书中这一段时,简直感同身受: “在隔代老人的照顾下,我过得还算轻松快乐,但这导致我无法补偿的母爱缺失,我甚至不敢主动拉我妈的手……” “放下孩子的一刻,自以为放下了沉重的负担,没承想也放逐了孩子的童年,放纵了母爱的逃逸……” “做什么作业,不做!我可不指着你将来成什么,你当我女儿我谢你还来不及呢!你将来就是享受。你是书香门第的小姐,将来太有钱了。我叫你一辈子不为钱工作,只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尽可能多地拥抱我的女儿,见缝插针地亲吻她,再难也要把她带在自己身边。我想让她从里到外彻头彻尾地感到安全,有安全感的人就不胆小、不纠结、不缩手缩脚,长大以后,即使脱离妈妈的怀抱,她也能安然面对人间的百态……” 卢梭在《瓦尔登湖》里这样写到:“实际上,老年人是不会有什么极其重要的忠告给予年轻人的。他们的经验是这样地支离破碎,他们的生活已经是这样地惨痛的失败过了,他们必须知道大错都是自己铸成的;也许,他们还保留若干信心,这与他们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却可惜他们已经不够年轻了。我在这星球上生活了三十来年,还没有听到过老长辈们一个字,可谓有价值的,堪称热忱的忠告的。他们什么也没告诉过我,也许他们是不能告诉我什么中肯的意见了。这里就是生命,一个试验,它的极大部分我都没有体验过;老年人体验过了,但却于我无用……” 即使要因此背负不孝的罪名,我也要说:父母一心为我们着想的那些法子,就算是在他们自己的年代,也并不适合于所有人,更何况到了已经翻天复地的现在呢?这几十年里,我们的饮食结构,作息规律,生活方式,健康指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人们把我们带大的那些经验,对我们来说,已经失去了参考的意义。 没错,我们确实需要学习,但并不是跟老人们学习,而是找到更准确更适当的信息来源,来学习对我们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使用技能。 爱我们的父母,并不是什么都要听从他们。他们爱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幸福。如果我们恰恰因为盲从了他们的所谓经验之谈,却因此而与幸福失之交臂,难道他们不会因之愧疚余生吗? “人最怕的是临终闭上眼睛前往碗里一瞧,发现自己想要的一样也没得到。更怕的是,根本没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大好年华,一路奔跑,努力得来的东西,没一样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也许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身处社会的“我”“应该”做什么,或是别人都在做什么,而是做为一个灵长目有智慧有情感有思考能力的那个“我”,究竟想做什么。只有找到那个抛开了名与利、甚至不在乎他人认可与否只为自己喜欢的热情所在,才能弄清楚来这世上走一遭突然为了什么。 这也难怪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哲人最终都会思考一个终极问题:我是谁? 另外想再吐个糟,书里说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协和老楼“大走廊的转角基本都是光滑的弧面,绝少突兀的直角转折,一来避免出现卫生死角,二来也防止病人磕碰……抗菌的纯铜门把手、轻松开启的折页和液压门装置”……“冬暖夏凉,除了结构复杂,容易迷路,几乎没有别的毛病,估计还能几百年地用下去”,而建于30多年前的新楼“墙壁纸壳子一样薄,不隔音,各种门四处漏风……好像没有一天它不在修葺之中,不是刮墙皮子重新刷漆就是下水堵了疏通管道”,让我想起前些年下暴雨全城瘫痪的事儿来,故宫天坛里多年前的下水道系统都能做到地面完全不存水,堂堂三环路居然可以看海划船,也算是非常有天朝特色。 话说回来,我想吐的糟跟市政建设没啥关系,咱也不懂。只是想说,孔孟之道传承了几千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这些原本在经典里写得清清楚楚的敬畏之心竟然全都丢在半路上了。失了敬畏就不懂尊重,不尊重自然,不尊重自我,不尊重别人,不尊重工作…… 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有时碰到麻烦,总可能会泪眼问苍天:“为——什——么——是——我——!!”满怀悲愤。殊不知生老病死本是自然,当我们一切安好时,当我们看到他人落难时,是否曾经问过:“为什么不是我”,并因此而心怀感恩? 在此深深感谢张羽老师,能够将这么多专业的知识,这么多年的经验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医生,医院,了解自己的身体,让我们知道医学并没有那么神秘,也让我们看到白衣天使在神坛光环之外的真实的人性。更分享了很多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困惑,以及不断学习和突破之后的温柔坚定。 最后,借用书中的主治大夫萧峰(这名字实在太抓眼球了)的一句话来做结吧: ——「只有对某一事物真正地喜欢和痴迷,并且不计较得失,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 谢谢 苏七 成文于年5月25日谢谢观赏书曼妙华章启智慧灵感品生活百味赴悦赏盛宴悦生坊不亦悦乎_邮箱:qq.